那麼,當今中國的電視媒介具有哪些社會職能呢?概言之,電視傳媒應該推動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和文化多樣化的進程。功利一點來看,政治方麵,媒介可以承擔起促進社會整合與提高國家意識的責任;經濟方麵,媒介既是經濟體係中的一環節,同時又能夠以提供信息資訊的方式,成為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橋梁;文化方麵,媒介無疑是傳遞文化遺產和散布價值觀念的重要管道。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在產業化、市場化過程中,媒介其實還麵臨著一些格外艱難的考驗。例如:如何維護或者建構主流的倫理秩序和社會規範?如何保持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平衡?如何保證社會信息資源的共享,維護社會的大眾群體和小眾群體、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中心群體與邊緣群體之間的話語平等,進而,建設一種公正的輿論環境?
隨著經營性產業逐漸從公益性事業中剝離出來,國內多數電視台已經轉軌成為市場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參與競爭,在這個新的時代背景下,強調媒體的社會責任尤其意義重大。但是,沉溺於“娛樂”之中的電視媒介,正在消解其社會文化價值。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的“娛樂”嗎?真的需要那樣去娛樂嗎?恐怕未必。現在需要反映的社會問題很多,特別是中國正處在猛烈的轉型震顫中,社會的經濟改革、文化教育、企業發展、科學技術、國際競爭、個人生存狀態、三農問題、就業失業問題、道德倫理、法製建設等等問題都需要報道。很可惜,這些沉甸甸的話題都被“娛樂”掩蓋了,而且,娛樂異化造成電視媒體忽視了邊緣人群的存在和要求。
從更高的標準來看,我們麵臨著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曆史任務。例如,作為社會關係的協調者,媒介對弱勢群體的關注應該堅持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給予他們平等感和尊重感、關切情和助益心、實實在在地幫助——為弱勢群體爭取權益。:
和諧社會的達成需要不同社會主體的參與和合作,每一個主體在社會合作體係中都公平地享有權利並且承擔義務,他們根據自己的角色認定和地位,從不同方麵建構社會正義的行為和觀念。
新聞媒介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主體,主要通過引導公眾政治參與、監督政府和司法行為、推動社會政治變革、倡導社會先進文化、化解社會階層利益矛盾、改善信息傳播資源不平等等一係列政治功能和社會功能的發揮,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輿論生態環境。
換句話說,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新聞媒介應當成為“政治變革的推動者、社會關係的協調者、司法公正的監督者、先進文化的倡導者”——這是新聞媒介更加明確和具體的角色定位。崔文華並且認為:民眾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大眾文化消費還處在缺乏自主精神的階段,而且,電視之外的文化事業更加貧弱,無力對電視文化進行製衡、糾偏,甚至自覺不自覺地“看電視的眼色行事”,助長著“電視病”。因此,電視使用不當引起的社會文化症狀尤其應該重視。
就電視的娛樂功能而言,文化水平相對落後的現狀決定了中國電視要從娛樂入手,堅持並且弘揚這一媒介特性,感染人、愉悅人;然而,更應該超越淺表化的娛樂,作為社會文化基本建設的重要工具來使用,教育人、啟迪人,促進社會進步。——電視不隻是“雜拌娛樂零食”,更應該是營養結構合理的“文化日常正餐”。但是,以現在的電視業管理、運營方式和公眾對電視的認識、使用水平來看,還不能過高估計中國電視正在起到的文化作用,而這個龐然大物的任何利用不當所帶來負麵效應卻影響巨大。如何用好這一文化工具,積極發揮它的社會影響,正是擺在中國電視人麵前的首要問題,這就要求方方麵麵做出相應的調整。
筆者認為,發揮中國電視文化的功用,當務之急在於提供社會教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