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大道無為,無為而治”的思想是種深刻的智慧,對現代企業經營管理具有極高的啟示價值。無為而治是一種棋高一著的超越,它是一種完全包容人,卻不使其意識到被領導、被驅策的方法。這種方法要求管理者從大處落筆,把握大局,高屋建瓴居高臨下地實施領導,將部下導向適當的方向。
無為而達到無不為
道家“大道無為,無為而治”的思想是種深刻的智慧。對現代企業經營管理具有極高的啟示價值。“無為”在道家思想中意味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即自然”是道家哲學的基本觀點。
道家將“道”視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則是“常無為而無不為”,即“道”對於宇宙萬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就道生成萬物、成就萬物而言,道是“無不為”的;就道對於萬物“不辭”、“不有”而言,道又是“無為”的。從本質上講,這是“無為”與“無不為”的有機統一。天地萬物的生成與存在,皆是“無為也而無不為”。
從這一思想出發,道家認為治國安民要反對“有為而治”。在道家看來,“為無為,而無不治”,“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聖人說:“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係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家把“無為”看作聖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道家反對儒家推行“以德治國”的思想。指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道家還反對兵家的“以力治國”的思想,認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主張“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天下”。隻有推行無為而治,才能達到“我無為而民白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為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的理想社會。
老子有許多闡釋無為而治的名言,下麵列舉幾點供大家參考。
為無為則無不治。也就是說,領導者可以通過“無為”來治世,隻要真正掌握了“無為”的藝術,就可以做好管理工作。可見,這裏的“無為”還是要從大局出發,不是什麼一事無成,不為一事。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法令彌多,則盜賊多有。可見,偉大的領導者應當處無為之境地,順應自然,行無為之教,因勢利導來管理百姓,太多的法律條文、管理規則並不見得讓老百姓心服口服。
聖人不爭,在下莫能與之爭,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領導者要明確自己的角色,不可與部下爭利。隻要時時濟民,給民實惠,而不與部下爭利益,搶風頭。這樣的領導必會得到下屬的衷心擁護。
聖人,不知有之;棄之但則譽之。領導者要做到表麵上好像什麼也沒有做的樣子,仿佛自己不存在,但是他的話在組織裏得到順利貫徹執行。這樣的領導才是最優秀的,因為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中,所以他無處不在。
也就是說,群眾雖然知道“有領導這麼一個人”,卻完全沒有注意到他的活動。但是領導者卻可以積極地發揮領導作用,取得顯著的成效。這種領導藝術才是最高超的。
老子的“無為”又可以從以下三方麵去理解。
第一,領導者應盡量少地發布命令。
如果隻讓其他人依令行事,勢必會打消其他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也必然會激起別人的逆反心理。如此一來,命令越多,越是無人執行,倒不如指出方向,交由別人靈活處理。
第二。領導者對下屬或其他人的活動應盡量避免幹涉或介入。
事物沒有完全相同的,人與人的思維方法也是千差萬別,甚至差異很大,不可能千人一麵。故此,領導者不應過多地幹預其他人做事,更沒必要在一旁指手畫腳,這樣非但幫不上忙,弄不好還會幫倒忙。領導者應當相信別人也能將某事辦好,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達到某一目的,實現某種願望不一定就必須像領導者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不一定必須按照領導者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隻要最終達到目的即可,領導者不必過多地介入下屬處理的問題中。應保持下屬相對的獨立和自主。
第三。領導者不能以過多的政策給下屬造成沉重的負擔。
聰明的領導者並非無所事事,撒手不管,而是細心留意員工們的心理狀態,情緒動向,把握大的方向和發展遠景。遇到困難時,在職員麵前不牢騷滿腹,怨天尤人,而應是鎮定自若,自然輕鬆,恰似春風拂水,給職員百倍的信心。
管得少不是不管,而是要抓住管理的關鍵。這個關鍵是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做自己職責範圍內的事,不越權管理、不越級管理。要求管理者透過複雜的表麵現象,洞察問題的本質,化繁為簡。管理簡單化。
嚴介和於1995年創建中國太平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經過10年發展,一躍成為以公路、市政、水利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為核心的產業,同時從事機械、新材料、建築、園林、房產、電子、裝飾、釀酒、消防、橡膠等多元化經營的大型企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