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2 / 3)

嚴介和認為,作為一個管理者,特別是高層管理者,在企業內部要隻做裁判員,不做運動員;要隻管理人,不管事。相反,對外隻做運動員,不做裁判員;隻做事,不管理人。

嚴介和認為管理分“三流”,管不好別人,管好自己,為三流;管好別人,管不好自己,為二流;管好別人,也管好自己,為一流。

嚴介和認為,從老總工作時間的長短可將老總分為“三流”,三流的老總每天工作8小時以上;二流的老總每天工作5小時;一流的老總每天工作3小時。

嚴介和認為,企業管理當管則管,決策要一言九鼎。高層管理者問大事,中層管理者問中事,低層管理者問細事。對於老總來說,思考要重於行動。企業老總貴在苦其心誌,而不是勞其筋骨。

嚴介和的管理之道抓住了主要矛盾,從而“綱舉目張”。嚴介和管理著60多家子公司,7萬多員工而從容不迫,神閑氣定,這正是深諳“無為而治”之道的魅力所在。

逍遙而治的無為

漢朝曹參繼任丞相後,一切遵守前任蕭何原來的法規辦事,他自己隻是日夜飲酒作樂,沒有出台什麼新舉措。來訪的客人們都想跟他談些事,但一到他那裏,就被曹參招待喝酒。其間想談事,又被一個勁兒勸酒,直到被灌醉方才罷休,到底也沒能說成什麼事。

漢惠帝劉盈怪曹參不治理政事。就讓曹參的兒子曹窟私下裏把自己的意思傳達給曹參。曹窟回家勸諫曹參去治理朝政。

曹參正在喝酒,聽了兒子的話以後勃然大怒,命人抽了曹窟二百鞭子。漢惠帝聽說以後更生氣了,把曹參叫來質問道:“你為什麼要打曹窟呢?這是朕派他去勸你的。”

曹參取下帽子行禮謝罪說:“陛下自己掂量掂量,陛下與高帝(劉邦)相比誰更聖明英武?”

惠帝說:“朕怎敢與高帝相比呢?”

曹參又說:“陛下看臣的才幹與蕭何相比誰更強?”

惠帝說:“你似乎比不上蕭何。”

曹參說:“陛下所說很對呀!高帝與蕭何平定了全國,法令已經訂得很清楚了,陛下無為而治,臣等謹守職分,遵循著既定的法令不脫離,不也就行了嗎!”

惠帝明白了曹參的想法。沉默了半天後對他說:“那你就回家休息吧!”

惠帝與曹參的這番對答所反映的,就是黃老哲學中無為而有為的思想。

自然界中,萬物都自覺向往冬天的太陽,夏天的陰涼,並沒有什麼人讓它們這樣做!這就是自然。如果都等著目光的示意,號令的指揮,它們才這樣做,就已經違背了自然的道理。

中國古代的皋陶是個啞巴,但他做大禹的最高法官時,天下沒有酷刑,犯罪的人也很少;戰國的時候,師曠是個瞎子,但他做了宰相後,晉國政治清明,從來沒有亂政。像這樣不言語就發出了命令,不觀望就無所不見,最終達到“我無為而人自化;我好靜而人自正”的境界,就能夠順其自然,實現無為而有為的結果。

無形的東西才是有形之萬物的主宰;看不見源頭的東西,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所以,在生活中,我們也會時時需要這種無為的智慧。

美猴王孫悟空縱使一個筋鬥翻過十萬八千裏。也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而如來佛看上去又根本沒做什麼,任其去翻筋鬥,駕雲霧,無為而治。

能達到這種逍遙而治的境界,需要一種無為而有為的管理智慧。

學會“無為”式管人策略

有人認為,“管人”不就是施展手中的權力,通過一條三寸不爛之舌,讓別人“俯首稱臣”嗎?事實上,“管人”可不那麼簡單,它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你不能因為自己是“領導”就對別人頤指氣使,吆五喝六;也不能對下屬平等到他們瞧不起你、不把你當回事的程度;你不能玩弄權術,讓別人都覺得你黑你壞,也不能誠實到你心裏有什麼事別人馬上就能看出來;你既不能城府太深,用心太過,也不能嘻嘻哈哈,隨隨便便;既不能冷酷到不近人情,又不能臉皮太薄,心腸太軟。你既要做到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又必須令出禁止,威嚴有度;既有菩薩心腸,又有魔鬼手段。可見,管人是一門藝術,更是一套高深的謀略。

兩千多年前,老子就曾教導領導者要無為而治。做到了無為,實際上也就是有為。不僅是有為,而且是有大為。《莊子》中有一段陽子臣與老子的問答。有一次陽子臣問:“假如有一個人,同時具有果斷敏捷的行動與深入透徹的洞察力,並且勤於學道,這樣就可以稱為理想的官吏了吧?”

老子搖搖頭,回答說:“這樣的人隻不過像個小官吏罷了!隻有有限的才能卻反被才能所累,結果使自己身心俱乏。如同虎豹因身上美麗的斑紋才招致獵人的捕殺;猴子因身體靈活,獵狗因擅長獵物,所以才被人抓去,用繩子給捆起來。有了優點反而招致災禍,這樣的人能說是理想的官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