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子臣又問:“那麼,請問理想的官吏是怎樣的呢?”
老子回答:“一個理想的官員功德普及眾人,但在眾人眼裏一切功德都與他無關;其教化惠及周圍事物,但人們卻絲毫感覺不到他的教化。當他治理天下時不會留下任何施政的痕跡,但對萬物卻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這才是老子“無為而治”的至理名言。
當然,無為不是叫領導者完全撒手不管的意思。
為了當個“無為”之官,提高個人修養,滿足下屬正當請求,這些都是領導者預先策劃好了的,否則無為不但不能成為“無不為”,反而變成企業混亂、領導者下課的根源,這是身負管理重任的領導者所必須注意的。老子所提倡的“無為”與“清靜”有三個方麵的內容:
第一,不要實行令下屬負擔很重的任務;
第二,應該盡量少施行命令或指示;
第三,對下屬的各種活動盡量避免介入或幹涉。
那麼,這是不是說領導者對一切都不管而無所事事呢?事實絕非如此。聰明的領導要隨時留心下屬的動向。要以悠閑自在的精神狀態麵對下屬。就像鴨子若無其事、輕鬆自如地劃過水麵一樣自然。在發現異常情況以後則謀定而後動,就像贏政一樣。這樣的領導者必然權與勢並重。
“無為而治”的更深一層意思是領導者要懂得分離職權,為下屬創造一個寬鬆環境。
如果主管事必躬親,連細枝末節、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過問、幹涉,不但會打擊下屬士氣,而且自己也會累得挺不住。
身為領導者,為員工下屬創造一個舒適寬鬆的工作環境是他的責任。日常的工作要交給其他人去辦,將職權分離出去。如此一來,自己才會騰出精力構思經營大計。大權獨攬,事必躬親的領導,是不會坐穩官位的。
其實,“無為而治”的精髓隻是人力本身的“無所作為”,但製度本身則運行不違。嚴明法紀,製度嚴明,自然下屬的注意力就轉移到這些形式上的條文中,而不是管理者身上,管理者隱藏於製度之身後,以製度之“有為”行自身的“無為”,這才是真正聰明的管理之道。
要裝糊塗而不要真糊塗
現實生活中有些事情是較不得真的,在這些事情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效果會更好些。管理工作中也會碰到這樣的“糊塗事”,對此,不妨把心態放平和,“糊塗”地看待和處理它。
鄭板橋的一句“難得糊塗”的至理名言,使古今中外多少掌權者渡過了難關,使他們進可攻退可守,處理事情遊刃有餘。僅僅幾字便讓他們拍手叫絕,堪稱製勝法寶,既掌權、又用權,為此又怎能不“糊塗”?
一些管理者認為,如果事必躬親,所有功勞將會歸於自己。但是,他們沒有想到,每一個決定都是有風險的,成功了是功勞,失敗了是罪責,光想成功而不想失敗,未免過於天真。
將自己推上第一線,固然可以成功時獨領風騷,可是失敗時也要成為眾矢之的。撇開個人得失不講,這樣對企業毫無好處。如果將權力下放給部下,自己退到第二線,對自己未必沒有利。
如果部下成功了,這功勞自然少不了自己一份。姑且不說領導有方,至少也是用人得當;如果部下失敗了,自己還可以挽回局麵,可以幹預、調整甚至撤換人員,若能轉敗為勝,仍不失英明。當上級領導追查下來時,還可以起一種責任緩和層的作用。例如,可以說:“這事我沒過問,不太清楚。”“我調查一下,由我處理吧!”如果再加上一句“這事我也要負責任”,那麼還可以令下屬感激涕零。
不過,當一個“糊塗”管理者有三點要注意:
(1)所謂“糊塗”是“裝糊塗”。大智若愚的精辟之處不在“愚”,而在“若”字。令自己處於“不知道”的角色,隻不過是為了今後處理事情更加方便,但這並不是意味著自己是真的不知道,或者不應該知道,不去了解情況,掌握信息。
(2)“裝糊塗”的主要宗旨不是為了推卸責任,而是為了應變,掌握調整決策的主動權。若要推卸責任,撒手不管豈不更好?另外,領導也決不能在一切事情上都“糊塗”,應該由自己負責的事情或事關企業發展存亡的重大事情就決不能裝糊塗。
(3)可以將事情放手交給下屬處理,不加幹涉。在用人方麵決不能糊塗,選人要慎重,所謂“大智”全在於此。一個管理者若事事均要由自己出麵收拾殘局,那麼說明他用人失誤,也和真糊塗無異了。他要和下屬建立一種默契,讓下屬明白,他們承擔責任對企業有利。他自己心裏也要明白,有時下屬承擔責任是為自己作出犧牲,如果他們錯了,批評歸批評,但決不要因此影響大局。
作為管理者一定要會運用糊塗藝術,才能成為一位不糊塗的“糊塗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