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地震麵前的港華(1 / 2)

2010年對於常州建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08燃氣班的學生來說比較特殊,因為從這一年開始起,他們將告別學生時代,進入港華四川公司的員工行列。

這三十多名學生都是四川人,他們是汶川地震之後港華集團與常州建校聯合辦學的一批學生。港華集團在他們到常州之後的學習過程中,承擔了他們所有的生活費用,常州建校則承擔了他們所有的學雜費。在這個合作中,港華收獲了一批熟練的技術工人:這種聯合辦學方式的好處在於學校、學生和企業之間很早就建立了感情。在這些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港華旗下的各公司已經把他們當成了自己人,所以他們在實習的過程中就得到各公司的悉心培養,熟練掌握了城市燃氣公司多項一般操作工作。因此受到港華旗下四川各公司的追捧。公司的總經理們紛紛向港華總部要求分配到這些學生,原因是他們一到崗就是熟練的技術工人。

而這些學生的被選拔,其實與汶川大地震高度相關。

常州建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是一所高職學校。校長黃誌良在汶川大地震後來到四川,深為震後四川的慘狀所震撼,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麼。隨後就打電話給相熟的港華集團高級副總裁楊鬆坤,建議雙方合作為四川的學生辦一個特殊的班級。

我們已經認識了港華集團高級副總裁楊鬆坤,他也是港華的元老人物。考慮之後,他給港華集團的高層進行了彙報,很快得到的答複。港華與常州建校的這一次合作,就這麼定了下來。

楊鬆坤深知港華集團在社會責任方麵的一貫做法。就在四川大地震中,港華集團雖然自己也是受災者,但卻為整個地震災區捐出了2000萬元。

其實港華在2008年5月12日地震中受損也很大。

資陽港華的總經理李鋒說:“地震的時候,資陽港華的辦公室一下子就跳動起來,天花板上的所有東西都在往下落。往邊上看,周圍的建築物一下子就塌了。”

更為要命的是管線,整個資陽港華的管線到處都是斷頭。地殼的運動毫不費力地把鋼管折斷了,這使得李鋒非常緊張。因為燃氣的泄漏隨時可能造成爆炸事故。

所以飛奔到辦公室外的公司員工被迅速分成兩組,一組巡查,一組內部控製。總算是把送配站的開關全部關上了。而隨後,四川區域總經理張克宇的短信也到了,必須控製居民這裏的煤氣開關。李鋒和資陽港華的員工分成幾組,采用喇叭巡回的方式在綿陽的街上反複提醒人們關掉燃氣閥門。事後李鋒回憶起來,在震後的綿陽,唯一能讓人感到鎮定的東西,就是港華廣播的聲音。因為整個綿陽到處都是人們慌亂的喊叫聲。

而我們還知道的是,整個港華在四川的公司有十幾個。

再接下來,李鋒要做的事情是恢複供氣。因為資陽有相當一批燃氣車可供使用,所以急於向震中汶川和北川輸送物資的綿陽市政府要求港華馬上給這些車加氣,便於它們投入救災。

其時李鋒並不知道加氣站還能不能使用,因為地震中整個情況都變得十分之混亂。不過他非常清楚的是,此時的冒險是值得的,綿陽這裏的汽車早一分鍾到達,意味著震中將有更多的人得救。一貫強調安全的李鋒因此在緊急狀態下放棄了規則,在沒有安全保障的情況下起動了加氣站。出乎所有人意味的是,加氣站裏的管道並沒有被破壞,居然還能正常使用。

港華四川區域內全體企業恢複供氣的時間是在三天之後。5月12日地震發生,5月15日所有的供氣恢複。不過綿陽港華的秩序全麵恢複正常一直要到在他們搬入了新的辦公樓之後。雖然地震隻是一瞬間的事情,但是之後綿陽又出現了堰塞湖現象,所有的員工不得不在公司的辦公室樓裏搭帳篷居住。一方麵員工有安全顧慮,另外一方麵也燃氣公司的職業也要求他們這麼做。因為小的餘震還經常來襲,作為燃氣公司,他們必須為整個管道的順暢運營負責。不過就算在公司裏其實也並不十分安全,因為地震使得綿陽港華的辦公樓也出現了裂痕。

5月19日,地震發生七天後,李兆基追加了一億港元賑災。由港華集團成立救災支援小組,負責統籌救災支援工作。25日,地震發生後第十三天,李兆基到達北京,向中央領導人表示原來恒基集團用於農民培訓的3.3億港元可先用於四川救災。此時李兆基旗下公司和個人已經合計捐出4.6億港元用於救災。

作為中華煤氣的董事局主席,李兆基在地震後就與中華煤氣的決策層商議,定下救災的基調是:出錢、出力、見實效。因此捐款僅僅是整個救災中的一部分,更為重要的是要把錢花出實效,這也正是港華要成為救災支援小組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