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華內部的義工隊,在這個時候作為一種機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港華集團籌措好足夠的物資之後,義工隊成為員工們紛紛報名參與的組織。5月29日,第一批港華義工隊到達汶川、理縣;6月6日,第二批義工隊到達青川;6月13日,第三批義工隊到達青川、武平。他們攜帶的物資包括帳篷、食品、雨衣、甚至拐杖。
事實上,一直到8月份之前,直接通向青川和汶川的道路上都充滿了艱險。港華第三批義工隊進入青川時,公司所用的卡車司機曾經兩次反悔,不願意再往前開。因為道路上都是震後造成的泥石流和滑坡,隨時可能再發生危險。隻是在義工隊員的勸說甚至加付加油補貼之後,整個車隊才到達青川,義工們才得以把完成物資分發工作。而隨義工隊前往青川的楊鬆坤在看到一位71歲,整個家族中隻留一人幸存下來的老人時,拿出了身上所有的錢和食物。
7月和8月,港華的第二批捐助開始。這次是向教育捐獻。在災區的十多所學校得到了港華送來的電腦、課桌椅,以及其他在內的一大批教學設備;
11月和12月,第三批助農捐助開始,這次捐助包括了向主要是農民的北川和青川的老百姓運送過冬物資和農具。
港華作為一個卓越公司的細致,在援助災區的實效上,在救災的後期體現得越來越明顯。在港華的內部,隨著救災的進程,在決策層定下的“出錢、出力、見實效”的基調下,四川公司很快細化成四個操作要點:
首先,賑災物資要直接發送到災民手上,義工要全程護送及回訪災區;
其次,物資采購要做好比價和監督,特別要注重現場生產監督;
第三,根據災區的需要來確定采購種類和支援力度,災區已經足夠的物資不重複采購;
第四,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物資要盡可能地送到重災區和特重災區。
從這四個操作要點上,我們不難看出為什麼港華的義工們要多次、反複地出入災區。因為災民需要什麼,需要義工隊與災民的直接交流收集而來。幾次出入之後,港華搬來的物資,越來越符合災民的需要,從學生用的電腦,到帳篷、農機、鋤頭犁頭、老人用的拐杖,風衣、不幹膠、各種藥品食品。義工們運達災區的物資,種類繁多到像一個供銷社。
12月,李鋒帶著綿陽港華的一支義工隊較後趕到災區的時候,他們的車上已經有了一種叫耕整機的農機。不過,此時的災區道路還是沒有完全通暢,從綿陽到北川縣,李鋒帶著義工隊繞了一大圈,從綿陽繞到了成都、又從都江堰繞道汶川、茂縣,最後才到達了北川。幾天漫長的行程下來,這些義工隊員們比北川的災民更像災民。受助的馬槽鄉災民對於他們帶來耕整機非常驚訝,他們不知道,為什麼這些城裏人知道他們接下來沒有錢買農機,而且需要的就是這種根本沒有多少人知道的農機。
楊鬆坤向整個公司決策層彙報的常州建校的想法,陳永堅和整個決策層幾乎不假思索地同意了。不過他們還是沒有想到,這在後來會成為一個創新之舉。當時港華集團想到的是,地震之後,四川將有一大批家庭因失去支柱而陷入貧困,港華為他們培養一個孩子,就意味著一個家庭走出貧困。而整個港華公司的想法為一個叫曹超的孩子所印證。那個叫曹超的孩子所說的,我現在是個男人了,要養家的。而這句話,後來一直為學校、接觸到這個項目的港華人所記憶和傳誦。
不過,其實這個動議付諸實施,已經在國家統一的中考錄取之後。不過,港華四川區域辦還是在四川和江蘇的教育部門全力配合下,從貧困家庭中找到了三十個孩子。把他們送出了四川,送到了常州。
令人意外的是,港華的這種為善的無意之舉在常州範圍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這三十個孩子成了常州的寵兒。事實上,四川的大地震使所有中國人都十分關注,而一批四川來的孩子到達常州之後,成為本地人表達對四川關注的一個出口。常州的公交公司為這些孩子發放了免費交通卡,很多公共場所都對他們免費開放,學校為他們設立了川菜專窗,兩年之中不斷有單位向學校提出讚助這批學生出外“見識世界”,以至於這三十個孩子連世博會都去了兩次。
而在這種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引導下,常州建校在港華班的學生都順利畢業,並進入港華集團工作之後,又順勢向港華集團提出了續辦港華班的建議。就在2010年,雙方簽訂協議,四川港華班的培養模式在之後將得到延續,從2010年到2014年,建校和港華成都分公司將合作辦學,訂單式地為港華培養三十到六十名大專層級工程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