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易經》(一)(1 / 2)

第一節 《易經》本義

《易經》是我國古代的一部用來占筮的書,一般稱為《周易》。在《左傳》中已有《周易》的記載,《左傳·昭公七年》:“孔子以《周易》筮之。”說明《周易》最晚在春秋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對《周易》成書的時代,學術界尚有爭論,但時期為西周前期卻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漢朝時,《易經》被奉為儒家經典,備受曆代學人的重視。《周易》名見於《左傳》莊公二十二年的記載,但為什麼稱之為《周易》,它包含了什麼意思?關於周字,有三種說法,一是釋“周”為周普,意為易道廣大,彌綸宇宙;二是釋“周”為周代,意為此乃周人所用占筮之書;三是釋“周”為周而複始,意為《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由初至上,往複無窮。因此,《周易》是周代的筮占之書,雖然隻是用來占卜,但它卦序的排列,陰陽爻的變化,卦爻辭的安排卻是蘊涵著極其深刻的哲學思想。

至於《周易》的“周”字,曆來說法頗多,如:有人認為,周是“易道周普無所不備”的意思;也有人認為,周是指周朝。周朝說為一般人所接受,很多人都以為《周易》的“周”就是年代的意思。

而《周易》的“易”字解釋則更為紛繁。

一說:“易之為字,從日從月,陰陽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為易,剛柔相當。

一說:“易,飛鳥形象也。”

一說:“易,即蜴。蜥蜴①因環境而改變自身顏色,曰之易,取其變化之義。”

清代陳則震著《周易淺述》,將“易”的定義歸之為二:

曰,交易,陰陽寒暑,上下四方之對持是也。

①蜥蜴:xīyì,亦作“蜥易”。爬行動物。又名石龍子,通稱四腳蛇。

曰,變易,春夏秋冬,循環往來是也。

無論何種解釋,說《周易》是講陰陽兩種勢力相互作用,產生萬物,“剛柔相推,變在其中”,則是不會錯的。

到了西漢,儒家學派將《周易》與《詩》《書》《禮》《樂》《春秋》奉為經典,稱為“六經”,於是《周易》又被稱為《易經》。

經過曆代的演變,《周易》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分為《經》《傳》兩部分。

《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並各有卦辭、爻辭加以說明,為占卜之用。

六十四卦,是以六個一組的“—”與“--”構成的。—象征陽、剛;--象征陰、柔。因此,—稱作“陽爻”,--稱作“陰爻”。

—用奇數一、三、五、七、九中的九表示,又稱為“九”。

--用偶數二、四、六、八、十中的六表示,又稱作“六”。

“卦”由下而上構成,最下方的稱為“初”,依次而上,稱為“二”“三”“四”“五”,最上方的稱為“上”。

由六爻組成的六十四卦,以上下各三爻為一組,上麵的三爻,稱為“上卦”或“外卦”,下麵的三爻,稱為“下卦”或“內卦”。

在六十四卦的後麵,是“卦辭”,是解說全卦的,亦稱“彖辭①”。彖是獸名,有利齒。卦辭是周文王在被殷紂王囚禁時,推演六十四卦作出的解說。《史記·自序》:“西伯(周文王未稱王時的爵位)囚裏②,演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