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易經》(一)(2 / 2)

卦辭後麵是爻辭,是解說六爻中的每一爻的。關於爻辭的作者,紛說不一,有說是周文王所作,也有說是周文王的兒子周公所作。

《傳》是解釋卦辭、爻辭的七種文字,共十篇,稱為“十翼”。翼有輔助的意思,意即輔助解釋《經》。十翼有《彖傳》上下,《象傳》上下,《係辭傳》上下,《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十篇。

《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晚喜易,序彖、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十翼”是否為孔子所作呢?目前比較多的意見認為,“十翼”不可能是一人所作,但會有孔子及其弟子的文字在內,原因是“十翼”中的論說,矛盾處頗多。

備注:彖:tuān,即材,通“裁”,有裁斷之義。裁斷一卦之義的文辭,叫彖辭。彖辭也叫卦辭。“彖辭”,就是古經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開頭的卦辭。它與“爻辭”相對而言。

yiū,古地名,一作牖裏,在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北45公裏的裏城遺址。水經城北東流。

《彖傳》是卦辭的解釋,從六爻的全體形象,說明卦的意義。

《象傳》分《大象》《小象》。《大象》仍是對卦辭的解釋,不同於《彖辭》的是將六爻還原成三爻的八卦,從八卦象征的事物來解說全卦;《小象》則以各爻的位置來解釋每一爻辭。

《係辭傳》也稱《大傳》,是對《易》的整體論說,是具有很深蘊涵的哲學著作。

《文言傳》是對六十四卦中的“乾卦”和“坤卦”的詳細解說。

《說卦傳》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是對《易》的簡明論說,後半部分說明八卦象征的現象。

《序卦傳》對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進行解說。

《雜卦傳》將六十四卦中相對的兩卦為一組,用一句話解釋。

以上便成為《易經》的全部內容。

《易經》以陰陽變化來說明宇宙萬物的一切現象,它通過占筮來啟示天道、人道、地道的變化規律,為的是把握人生立身處世之本,以趨吉避凶。所以,《易經》的哲理為後世崇仰深究,後人再以義理闡釋,使《易經》成為占筮、義理兼而有之的典籍。

《易經》說的是陰與陽的思想,它源自男女不同的性別,是人類原始思想的產物,它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說明宇宙萬物中一切變化的現象。

陽是以“—”來代表,而以“--”來代表陰,這兩個奇與偶的簡單符號,象征並說明了宇宙萬物的一切變化。陽剛陰柔,陽動陰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因時因地地變化以陰與陽,也就是剛柔動靜的性質變化。如把天、男、仁、上、前、明、往、晝、尊、貴、福等都歸屬於陽、剛、動;而把地、女、義、下、後、暗、來、夜、卑、賤、禍等都歸屬於陰、柔、靜。陽剛陰柔相反相成但並非不變,而是動極則靜,靜極則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陽剛中孕育著陰柔,陰柔也包含了陽剛,相輔相成表裏兩麵。如:男對女為剛,女對男是柔;前對後是陽剛,後對前則成為陰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