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易經》(二)(1 / 2)

《係辭·上傳》中“一陰一陽謂之道”,天地間一切事物的變化無不因時因地或成為陽剛,或成為陰柔,而這一陽剛陰柔的變化法則,正是宇宙的法則,人生之律,也就是天理和人道。

《說卦傳》中“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

《易經》在這裏所闡明的天道、地道、人道的變化作用法則是一致的,這就是宇宙萬物遵循陽剛陰柔無窮變化作用的法則。所以稱作“天人合一”。這樣看來,“易”含有變易、簡易、不易的意思,宇宙萬物因時因地的陰陽、柔剛、靜動,變易而不易,複雜而簡單,矛盾又統一,對立又和諧。這陰陽論就在闡明這一現象,所以它是《易經》的中心思想。

《易經》思想中的一陰一陽,相對相反,並不對立相克;而是相互錯綜變化不已,並在變化中生成發展,和諧與統一。

我國古代傳統思想中,不主張鬥爭,以和為貴正淵源於此。

《係辭·上傳》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生”在這裏不是產生而是演變。就是說,八卦由四象演變而來;四象由兩儀演變而來。所以,八卦即四象,四象即兩儀,陰陽即太極。

太極是什麼?從《易經》的本義去探索,唐代孔穎達的《正義》中說:“太極是天地未分前,混而為一的元氣。”這一混沌不分的元氣,或者成為陽剛、或者成為陰柔,變化無窮;並且以陽統禦陰,以陰追隨陽。這就是《易經》所要闡明的主旨。這混而為一宇宙根源的元氣我們稱作“大陽”,也就是太極,儒家崇尚剛健正大,其根本就在於此。

而老子主張“無”,這並非一無所有,而是存在的某種物質無聲無臭。老子以“無”為道,“有”生於“無”,有形的物體產自無形的本體,“有”與“無”異位而同體。

莊子更將這一“無”的思想,提升為“無無”,“無無無”。《齊物論》中說;“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未始有無也者。偶而有無矣!

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莊子“無”的思想,不是由科學實驗中所得,而是哲人睿智的直接判斷,但又符合科學思想。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自然以地球為本體,然而地球不過是太陽係中一顆星,太陽係又不過是銀河宇宙中一個係,銀河宇宙又不過是大宇宙滄海中之一粟也。追溯下去無窮無盡,而莊子“無無無”的思想,正象征大宇宙的無窮無盡。

地球、太陽,或在億萬年後會消滅,但大宇宙中必會有新的星球、星係誕生成長。大宇宙本身無始無終,永恒的生生不息,這正是《易經》所闡明的中心思想。

以人來看,形體之小微不足道,雖渺小但人的心誌活動卻能將無窮盡的大宇宙包攝無限,因而《易經》“廣大悉備”。

儒家崇尚陽的剛健正大,道家重視陰的虛無柔靜。但儒家思想也有謙退陰靜的一麵,道家思想在虛無柔靜中也含有剛強。總之,剛健正大與虛無柔靜,是我國傳統思想的表裏兩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