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代表了天和地,天是行雲施雨的空間和萬物生成之根源,是造化根本的大陽。與天的功能的大陽相對的是大地的大陰。大地的陰的元氣,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本,但大地功能順承天的功能。天是陽,是主宰,是動能;而地是陰,是順從動能的。
天的法則是變化無窮的,陽剛與陰柔交互變化,使萬物生成,同時陰陽保持和諧,才能使萬物順利的發展變化、進化。《歸妹》卦的《彖傳》中說:“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都借夫婦的道理,比擬天地陽剛陰柔交互作用的生成原理。《係辭·上傳》中說:“生生之謂易。”《下傳》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經》以天地的陰陽剛柔、動靜的變化生成作用,為天地的德性。
然而,這天地陰陽交錯,使萬物生成發展生生不息的作用,極其微妙難以捉摸。《係辭·上傳》中說:“陰陽不測之謂神。”又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就要求我們的認識不隻是具體的、有形的現象,而且應該以現象發生的抽象的、無形的原動力來思考,這就是陽剛陰柔的形而上學的精神了。
《易經》對天地生成發展的作用,最重視的是剛健中正,而且是恒久不已的剛健中正。
《易經》也兼說生死,而且以兩者綜合,來闡述天地的大德及無窮的生命力。
總之,天地陰陽剛柔動靜的微妙作用,是萬物生成發展的根源,闡明這一原理法則並廣泛應用到宇宙與人生的一切變化現象上,使人能夠知變、應變、適變,抑惡揚善,避凶趨吉,這就是《易經》的根本思想。
宇宙間可以效法的最大形象就是天地,天地生生不息的變化作用法則,也就是人類社會的行為規範。《易經》就是以天地為準則,確立人生規範,以宇宙恒久無窮而又秩序井然的精神,勸勉人生要自強不息,造福社會。《易經》兼備了規範與實用兩方麵的效用,人生道德修養自應以天地的道理為準則,效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宇宙精神,努力精進不懈,使自己在品學修養上有所成就,然後在事業上施展抱負,才能促進社會發展,參讚天地造化的功能於道德及事業之中,才是至高無上的大事業。
《係辭·上傳》中“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這裏告訴我們,智慧應當像天一般高明,行為應當像地一般謙卑。
睿知聖哲,遵循這一天的法則,崇尚智慧與禮儀,使道德修養有所成就,不僅獨善其身,而且能施展於事業中兼善天下。將道德修養、聰明才智施展於事業中,使人與物一起得到幫助。這就應了天地的變化法則,符合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這才是“盛德大業”。
效法宇宙精神,自強不息,這是《易經》的道德理想。陰陽、剛柔、動靜,於循環無窮的變化作用中,使宇宙生成、發展、進化、調和、統一,符合這一宇宙精神就是善。傳統道德上的仁、義、禮、智、信,就是善,宇宙精神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