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譯文:由此排列尊貴或微賤的象征取決於所在的爻位,確定陽大陰小的象征從卦形的構成中可以了解,辨別“吉凶”可由卦爻辭的文字中尋求。憂慮於“悔吝”的來臨就應當謹慎預防纖介小錯,戒懼“無咎”是由於內心悔悟而改正過錯。
憂虞:yù,憂慮。《易·辭上》:“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疵:cī,缺點,毛病。
所以,卦體有陰陽大小之別,卦爻辭有艱險平易之分。卦爻辭都是指示各卦爻象征的變化之理。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譯文:《易經》是以天地之間的變化規律為準則,由此能夠將天地間的道理普遍包容在內。仰頭觀察天上日月星辰的文采,俯視察看大地河山的法則,因此可知曉光明與黑暗的事理。追溯萬物的初始,反求事物的終結,就可以了解死生的規律。考察精氣凝聚成為形物,氣魂遊散而變為虛無,由此可知曉“鬼神”的變化之情。
地二一生天圖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譯文:與天地相似暗合,所以行為便不會違背天地的規律;能周知萬物的情態,而其道德又足以匡濟天下,所以致用不致流入歧途;能遍行天下而沒有流弊,樂其天然,知其命數,就不會有憂愁;安於所處之環境,而敦厚仁道,故能博愛天下。《易》道之範圍包括了天地萬物的一切變化,不會有偏失,足以曲盡細密地成全萬物,不會有遺漏,能通明晝夜、陰陽的道理,而盡知其中奧妙。因此說神奇奧妙之道無所不在,而《易經》的變化也是隨著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變化而變化。
一陰一陽謂之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譯文:一陰一陽的相生相滅的矛盾變化稱之為“道”。承繼天的這一法則的是“善”,人依天道而成就事業的是“性”。仁者看到天道法則稱之為“仁”,智者看到天道法則就是“智”,平民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應用此道卻毫不知曉它的原理和重要,所以君子之道的全部意義知道的隻有很少的人了。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譯文:顯示出仁愛,使其天道恩澤普施天下萬物,隱藏在日用生活中而不被天三左生地圖察覺,鼓動化育萬物卻沒有聖人教化萬物所存的憂患。
可見天的盛大德行和宏大功業是至善至美了!廣泛擁有宇宙間萬物叫做宏大功業,日日更新不斷增善叫做盛大美德。天地陰陽生生不息地轉化就叫做變易,畫卦成為天的象征叫做乾,畫卦仿效地的法式叫做坤,極盡數術的推演預知將來的變化叫做占筮,通達變化的道理叫做事態,陰陽變化不可測定叫做神。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①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譯文:《易經》全書所涵蓋的一切,真是廣大啊。將它比擬於遠處,則擴展窮深沒有止境。將它比擬於近處,則文靜端正不見邪僻。將它比擬於天地之間,則森羅萬象無不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