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易經》(七)(1 / 2)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係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譯文:上天生出神奇的蓍草和靈龜,先賢聖人用來建立占筮的法則;天地之間產生各種變化,聖人便效法之,建立《周易》變化哲學;天上顯示日月、星辰、風霜、雨雪等表象,預示吉凶,聖人取法其象定出吉凶悔吝之辭。黃河出現龍圖。

洛水出現龜書,聖人取法之,創製了八卦,製定了九疇。《周易》有四象,是用來指示變動征兆的。在卦體之下撰係的文辭是用來告訴人們取象之意的。在言辭中又定出何為吉何為凶,是用來裁斷疑難的,告知行事得失的。

賾:zé,深奧。

璺:wèn,裂紋。

蓍:shī,古代用其莖占卜。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像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係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譯文:聖人孔子說:“書麵的文字不能完全表達作者想要講的話,言語不能完全表達人們的思想。”那麼,聖人的思想就不能被了解了嗎?孔子說:“聖人創設象征來曲盡其思想,設置六十四卦以竭盡自然萬物的情態,又在卦下撰係文辭以盡行表達其言語,又能使其變化會通以盡行布施其利於萬物,鼓動之激揚之以盡情發揮神奇的事理。”

乾坤,其《易》之①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譯文:《乾》《坤》卦是《周易》的精蘊吧?《乾》《坤》兩卦創設形成而分別上下,《周易》的道理也就確立於其中了。乾、坤如果毀滅,則無法見到陰陽矛盾對立的易道了,易道不能出現,則乾、坤化育的道理也幾乎要熄滅了。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譯文:由此抽象的超出形體之上的精神因素叫做“道”,在形體之下,有具體形體可見的稱作“器”,道器作用變化而裁製以致用,就叫做“變”,順著變化推廣而發揮實行叫做“通”,取此變通之理而施之於天下百姓就叫做“事業”。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係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譯文:象,象是先賢聖人發現天下萬事萬物的繁雜而將之警擬為具體的形態,用來象征特定事物的適當合意,因此稱之為“象”。聖人看到天下萬事萬物運動營作,觀察其中會合貫通的地方,歸納出經常的法則規範加以推行,並撰係文辭於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下論斷吉凶,所以稱做“爻”。極盡天下繁雜的物象在於卦形的象征,鼓動天下行動作為在於卦爻辭中的精義,促使萬物作用變化而裁製以致用在於變動,順著變化而推廣發揮實行在於會通,使易道神奇而顯明則在於人的運用,默默潛修而有所成就,不形之以言辭而能取信於天下,則在於保存了深厚的德行,致使德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