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聖人”指伏羲、周文王與周公,他們觀察宇宙萬物的現象,設定為卦爻,並將卦爻顯示的象征,附記出說明的文詞,使人們了解到未來的吉凶趨勢;並以剛與柔互相推演,產生變化。
所以,吉與凶,是成功與失敗的象征。悔與吝,是憂愁與顧慮的象征。卦爻的變化,是前進與後退的象征。剛與柔,是日以繼夜的動與靜的象征。卦爻的變動,顯示天的吉凶,地的順阻,人的善惡的道理。天、地、人三者,稱作“三才”。
所以,君子處世應當遵循能心安理得的原則,即按卦爻所顯示的消長盈虧的變化順序;則盈滿時不驕傲自滿,虧損時不頹喪,而能順其自然,泰然處之。君子平時反複玩味其樂無窮的是各爻所附的“爻辭”;所以,吉時不迷心誌,凶時不慌而冷靜鎮定,平時《觀》卦象玩爻辭;行動時《觀》卦爻變化玩吉凶的占卜,就能把握動與靜、進與退的規律,也就會得到天的保佑,吉祥而無往不利。
以上所述,闡明了《易經》的著作句意與學習《易經》的方式方法。
第三“彖辭”即“卦辭”,是說明卦整體的象征。“爻辭”說明事物的變化。“吉”
與“凶”,說明事物的善惡。“悔”與“吝”說明事物有小的偏失。“無咎”說明能夠圓滿地補救過失,以避免災禍。
所以,貴或賤,依六爻的位置而定。陽大陰小由卦的構成形象中了解。吉凶的辨別,由“卦辭”、“爻辭”的文字中尋求。憂慮中“悔”與“吝”發生時,應當於善惡利益的微妙處謹慎分辨。“無咎”是由於悔過得以補救的緣故。所以,卦所象征的事理有大有小,“卦辭”、“爻辭”的含義有險有易。總之,“卦辭”、“爻辭”
都在指示各卦爻的變化趨向。
以上所論,說明了“卦辭”、“爻辭”的範例。
《易經》是以天地的道理為準則,所以能將天地間一切道理包容在內,並使其條理化。
《易經》的道理,抬頭可觀察天文,低頭可觀察地理,由其明暗、方向、高低的變化中了解光明與黑暗的道理。從追溯萬物的發始到回顧萬物的終了,就可以了解死生的問題。精神與形體結合,成為生物;精神遊離於形體之外必產生變異;通過這精神與形體的離與合就可以了解鬼神的情況了。
《易經》的道理與天地類似,因而,吉凶善惡的判斷,不會違背天意。《易經》的道理遍及萬物而足以救濟天下,因而實用而不會逾越。《易經》變化無常但卻井然有序,它啟示的是天的法則及自然變化過程中的機遇,因而能知道命運演變的必然性而坦然承受,這就不會憂愁。《易經》引導我們效法天的大公無私,安於自處,敦厚仁愛的本性,這樣就能博愛萬物。
天地如在熔爐中似的不斷造化,而《易經》就是規範其造化的模型,它委曲成全萬物而無遺漏。《易經》通曉幽明、死生、鬼神的變化,並知道其中的神秘,因而神的作用無所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