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易經》(八)(2 / 2)

以上第四論說闡述《易經》符合天地的偉大,並具備天地的智慧與仁德。

第五宇宙間的一切變化都是陰與陽的相互對應作用。如天與地、明與暗、剛與柔、強與弱、男與女等,有陰必有陽,有陽必有陰,界限明而又相互會合。在陰陽交錯往來中,陰退陽進,陽隱陰顯,相反相成循環不斷。這一陰一陽的交互作用就是天的法則,也就是《易經》的道理。繼承天的法則就是善良;使天的法則具象化,就是天賦的人性。因此,天道存在於人性中,人性必然善良。

人的見識,往往以偏概全。仁愛的人看天道說是仁;聰明的人看天道說是智;而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應用天道,卻毫無所知。所以,君子所走的道路,知道的人就太少了!

天道,以仁愛的麵貌顯現,使其恩澤普施天下萬物;但卻將其不可思議的功能隱藏不使人知道。天道造化萬物以生機出於無心,聖人對萬物養育教化,因為是人,不能沒有憂慮。因此,天的盛德與偉大事業可以說是至善至美了。

天擁有宇宙萬物,無比富有,這就是偉大的事業;天造化萬物,日新月異,一刻也不休止,這就是偉大的德行。

《易經》以天地為準則,天地生生不息的功能也就是《易經》變化無窮的功能。天地造化而完成各種現象謂之“乾”,也就是天;效法天的功能進一步使其呈現具體形象就是“坤”,也就是地的功能。將數字的功能推演變化來預知未來的就是占卜。由占卜而通曉事物的變化以采取相應措施。這運用陰陽變幻莫測的道理就是《易經》的神奇奧妙。

以上第五講述陰陽的變化法則就是天道、人道,也就是《易經》之道。

第六《易經》太廣太大了!其功能所施範圍無限遠沒止境,從近看則完全靜止不動,端正而且明確;在天地之間的包羅萬象沒有不具備的。

從《易經》中重要的“乾”與“坤”來觀其廣大,“乾”即天的作用,靜時專一;

動時正直不屈,由此產生了偉大的宇宙。“坤”即地的作用,靜時包容地上的一切;動時開放,承受一切而不拒絕,由此產生了廣大的萬物。

由“乾”產生大,由“坤”產生廣,《易經》的廣大與天地一樣,其變化與四季循環類似;陰陽交替的規律性與日月運行相當;容易、簡易的完美性,與天地至高無上的德行相配合。這就是闡釋《易經》的廣大。

第七孔子說:“《易經》的道理,已經達到極致了!”《易經》本來是聖人用來提高自己的德行,擴大自己的事業的。提高德行必須增進智慧,擴大事業必須由謙卑的禮儀著手。崇高的智慧應當效法高高在上的天,謙卑的禮儀需效法廣大的地。

天地位置既已設定,《易經》的道理就可以在天地間實行。人性來自天賦,需很好的保存持續,這就能進入道義的門戶,完成德業。

以上說明《易經》是人類道德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