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易經》(十一)(2 / 2)

“鼎器折斷其腳,王公的美食全被翻倒,鼎器上油膩齷齪,有凶險。”由此說明,個人在能力不具備的情況下就不能勝任。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不交不瀆④,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

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譯文:聖人孔子說:“能預先知曉事機的微妙可算得上達到神妙的境界?君子與上交往不諂媚阿諛,與下交往不傲慢,可以說是預知事情的微妙!微妙的事機,是事物變動的細小征兆,是吉凶的結局的預先顯現。君子發現微妙的事機就迅速行動,不會整天遲疑等待。”因此《易經》中《豫》卦六二的爻辭說:“像石頭一般耿介耿直,這種情況沒有持續一整天,堅守正道可獲吉祥。”既然有耿介如石的品德,為什麼等了一天呢?當時就能斷然知曉。君子知道微隱的事機就知道彰顯的事狀,知道陰柔的功益也知道陽剛的功益,這樣的偉大人物,不負重托,萬民所望。

苞桑:bāo sāng,桑樹之本。比喻牢固的根基;根深柢固。

輖:sù,古代指鼎中的食物,後泛指美味佳肴。

渥:wò,沾濕,沾潤。

瀆:dú,有“輕慢,對人不恭敬”之意。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①幾乎。有不善未嚐不知,知之未嚐複行也。”《易》曰:“不遠複。無祗②悔。元吉。”天地薩鄈③,萬物化醇④;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譯文:聖人孔子說:“顏回這個年青弟子,他算是接近完美了吧?稍有過失,沒有他不知道的,一經發覺,就不會再犯。”《易經》中《複》卦初九的爻辭說:“行之不遠即回複正道,不會有災患、悔恨,至為吉祥。”這是說君子言行當一致。天地二氣纏綿交密,萬物感應化育醇厚完美。雌雄交合其精,萬物化育生成。所以《易經》中《損》卦六三的爻辭說:“三個人同行,則有一個人離去。一個人獨自行旅,可以得到朋友。”這就說明,隻有專心致誌,才能理天下事。

河洛未分未變三角圖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

譯文:聖人孔子說:“君子必定先使本身安定,然後才可以有所作為。必定先使自己心平氣和,然後才發表言論。必定先確定其交往對象,然後才對人有所要求。君子能修美這三項品德,所以待人處世完美無缺。自身陷入危險而急於行動,民眾不會擁護。內心疑懼而發表言論,民眾就不會響應。沒有交往而對人有所要求,民眾就會不願給予。如無人讚助給予,傷害你的人就會到來。”因此《易經》中《益》卦上九的爻辭說:“沒有人增益援助,有人攻擊,沒能立下永恒之心,就會有凶險出現。”

殆:dài,危險。庶:shù,眾多。

祗:qí,意為地神。

薩鄈:yīn yūn,古代指天地陰陽二氣交互作用的狀態。

醇:chún,酒味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