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易經》(十二)(2 / 2)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譯文:《易經》之書,神必深奧,絕不可遠離它胡作非為。易道也曾屢屢遷移,變化運動從不停止。它周轉輪流六個虛爻,上下移動變化無常,剛柔六爻互相變易,不可作為僵化的經典要籍,唯有因時變化才能適應實際需要。易理的變化出入,用以測度外界和內心,使人知道畏懼守法,又能明白憂患意識。它使人沒有師長保護,卻如同在父母身邊一樣。初學時就必須認真遵循《易經》的《卦辭》,仔細揣度它的方法原則。既然有了完備的經典,就不能學非其人,變易之道絕不會虛行。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

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譯文:《易經》之書,是追索事物的初始終結從而探知矛盾運動的本質的。

六爻交相混雜而預示吉凶,唯一的原因是它的時境與物象間的關係。它的初爻推斷是難以確知的,而上爻的結果則比較容易知道,這就是事物的本和末的關係。初爻的《卦辭》擬定後,就可以一直寫到六爻的完成和運動的終結了。如果某卦雜取各類事物來撰寫易德,而又要想辨明它的是與非的時候,那就隻有它的中爻之義才是最完備的。噫!如果要知道事情發展的存亡吉凶,那隻有把握住易德。知曉易德者隻要細觀深察各卦的《彖傳》詞句,就能懂得它的過半含義。

人稟五行圖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譯文:二爻與四爻,事功相同但處於地位不相同,全是因為它們的善德行為不同,二爻往往多得榮譽,四爻往往多受驚懼,這是它靠近卦主九五和六五的緣故。柔弱者的運行規律,是不利於遠離陽剛者的,所以陰爻的要點是不要有過錯,它的功用以柔和適中為好。三爻與五爻事功相同而地位不同,三爻往往多遭凶險,五爻往往多得功勞,這是兩爻的貴賤等級所決定。

其中柔弱的危險,剛強的勝利。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譯文:《易經》之書,內容廣博宏大無所不備:其中有天道規律,地道法則,人道準則。它兼有天地人“三才”而兩卦重疊,所以有六爻。六爻的含義沒有其他,隻是代表天地人“三才”的規律。規律會有變動,所以叫作“爻”。“爻”有等級差別,所以叫作物象;物象互相混雜,所以叫作易德文理;易德文理有時不當位,因此,隨時也會產生吉、凶、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