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王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譯文:《易經》本書的興起,正是殷朝德衰的末世,周朝盛德光大而崛起的時期吧?它描述的是當時周文王與商紂王之間的事情吧?所以它的爻辭具有危機感。什麼是易理?能夠使危難深重者平安,使離道改易者傾覆;道理內涵非常深廣,萬事百物都不偏廢,隻要對其發展報有自始至終、時刻保持警懼憂慮的心態,勾股冪圖並以言行毫無過錯為要旨。這就是《易》變化的道理。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
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璺璺者,是故變化雲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
譯文:乾為天,它是剛健的象征,其品德操行恒久且平易,知道險難之所在。坤為地,它是天下柔順的象征,其品德操行恒久而簡易,知道阻隔之所在。《易經》的道理,能使人身心和悅,能精研思慮,斷定天下吉凶得失,能成就天下勤勉不息之事業。所以,天地萬物的變化作為,吉利的事情必有祥和的征兆。觀察萬事萬物的現象,就能了解具體器用之形成,占卜眼前的吉凶,亦能預知未來萬事萬物的變化之情。
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
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
譯文:天與地設定了上下尊卑的位置,聖人仿效之演成《周易》的理象而廣施功用,使人的謀慮與鬼神溝通,連尋常百姓也能掌握《周易》的功用。八卦是以象征來喻示哲理,爻辭彖辭是擬取事物的具體情態陳述卦義,剛柔各爻互相交錯居處,從中可發現吉凶之征兆。剛柔運動得當與否是通過有利或不利來表示,最終的吉與凶是根據事物的情態而推遷,因此愛與惡的相互衝擊中產生出吉凶,爻位間的遠近感應不得其道就會產生出悔吝,真情與虛偽,在相感中定會產生利與害的結果。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遊,失其守者其辭屈。
譯文:凡是《易經》中擬取萬事萬物的變化之情,均是兩相接近而互不相得就有凶險,或者遭受外來的傷害,而蒙受悔恨和憾惜。將要反叛的人,其說話時神色一定有愧色。心中有疑惑的人,其言辭一定混亂不清。賢美有修養的人,其言辭真善簡括。心地浮躁的人,其言辭多而繁雜。誣害善良的人,其言辭遊移虛浮。有失操守的人,其言辭定會多含歪曲、混亂不清。
第五節 《下傳》評解
第一八卦形成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的整然序列,宇宙萬物的現象就都包含其中。又將八卦重疊成六十四卦,六爻的深奧也就包容在內。剛與柔的互相推移相錯形成宇宙間的一切變化也就包含在內。再附加爻辭指出吉凶的征兆,宇宙間的一切活動就包含在內了。
吉、凶、悔、吝的判斷是一切活動產生的結果。剛爻與柔爻是推演宇宙萬物變易的根本。剛爻與柔爻的變化流通是適應一切活動適當的時機。
世上雖然有行善反而遭凶,作惡反而得吉的情形,但是必須堅持正常的道理,善果吉,惡果凶才能勝利。這就像天地運行有其常規;日月經常是以光明普照萬物的。雖然日月也會偶爾有不正常現象,但並不能否定其恒常的本性。同樣,天下萬物的活動也本著同一道理,那就是善則吉,惡則凶的常道。
本來乾的法則就是明確表示平易的道理,坤的法則就是柔順的表示簡易的道理。而“爻”呢,就是效法天地簡易的理法而作。所謂“象”,則是模仿天地的形象而設置。
卦中“爻”、“象”的象征是以內在的動機啟示人事微妙的際遇,而一旦行動表現於外,就見到吉凶。把握機遇並變通運用就會產生功業。聖人仁愛眾民萬物的真情在卦爻的詞句中看到。
天地間最偉大的德行是使萬物生生不息,聖人最大的寶物是崇高的地位。
但怎樣保住地位呢?要靠博愛;得到大多數人的擁護才保得住。又怎樣才能團結籠絡住人呢?要靠財富。因而,治理財富,端正言行,使人民分辨是非、善惡而不要為非作歹,這就是道義。
在這裏說明卦爻吉凶的意義與治國的原則,這就是要使人民富足安樂才能讓萬民來歸。所以,首先需要理財充裕民生,然後教導人民向善明辨是非,最後以法製約統一人民的行為,國家才可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