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成吉思汗陵(1 / 2)

成吉思汗的陵園建築在美麗的鄂爾多斯高原上,在藍天、白雲、黃沙之間,三座蒙古包式的宮殿肅然佇立,明黃的牆壁,朱紅的門窗。再加上璀璨奪目的金黃色的琉璃寶頂,使這座永恒的王者之居分外的雍容、典雅、靜穆、莊嚴。

成吉思汗名叫鐵木真,雖然後來被譽為“一代天驕”,但命運給他安排的卻是一條坎坷而曲折的道路。他的父親被世仇塔塔爾人毒死,他九歲就成了孤兒。饑餓和危險始終追蹤著他,他逃亡、潛伏、被捕、示眾,人世間最大屈辱和痛苦,把他錘煉成一個鋼鐵戰土。他耐心地收拾父親的殘部,小心翼翼地積累力量。七年之中,連續擊滅了塔塔爾部、克烈部和乃蠻,使他一躍而為蒙古各部中最強大的首領。1206年,蒙古各部在鄂嫩河畔召開叫做“忽烈而台”的貴族會議,推舉鐵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命名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蒙語的意思是“海洋”。也許,命運已經注定,他將有海洋一樣寬闊的疆土,他戰無不勝的鐵蹄將在一片無水的海洋上任意馳騁。

他首先向南擴張,降服了西夏。接著攻陷了金國的中都(今北京市),迫使金王朝遷都開封。然後旌麾西指,兵鋒席卷中亞,進逼東歐,把中亞古國花剌子模的國君趕到了裏海的荒島;再回戈東進,擊潰俄羅斯軍隊的無效抵抗,把國土和勢力推進到頓河流域。

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進攻西夏,在西夏首都即將攻陷的最後時刻,他於1627年舊曆7月12日,在清水縣行營去世。

他的一生是在馬背上度過的。他給他的孫子忽必烈留下了最終統一中國、建立元朝的基礎,他震撼世界的旋風般的鐵蹄,給歐亞兩洲的王公貴族,留下了膽戰心驚的記憶。

但是,他卻沒有留下真正意義上的陵墓。

根據遺俗,蒙古君主無論死在哪裏,他的遺骨都得送回漠北的老家,他們的祖先生息發祥的地方。

然而這座陵寢已消失在茫茫草原之上,早就不辨蹤跡了。坐落在內蒙伊金霍洛旗甘德爾敖包上的成吉思汗園陵,建成於1954年,是我國所有帝王陵墓中最年輕的一座。墓中當然沒有成吉思汗的遺骨。

據《元史》記載:“成吉思汗葬起輦穀”。所謂起輦穀,大略是肯特山脈中一條山穀。“輦”是古時帝王乘坐的車,成吉思汗從這裏起步,先統一蒙古各部,進而建立了地跨歐亞的蒙古汗國。然而,由於時間的推移,地名的變更,以及譯音的訛雜,這個極具紀念意義的“起輦”之地,早已湮沒無聞了。

另據《多桑蒙古史》記載,墓地在“斡難、怯綠連、禿剌三水發源之不兒罕合勒敦諸山之一山中。”《馬可·波羅遊記》也說:“成吉思汗葬一山中,山名阿勒台。”這個“阿勒台”,也許就是《多桑蒙古史》中的“……合勒敦”,但它既然隻是諸山中之一山,既沒封樹,又沒有標誌,群山莽莽,四顧茫然,也就無從尋覓了。

蒙古人是真正的遊牧民族,他們把墓地掩藏起來之後,又為成吉思汗建立了一座馬背上的陵園,以供祭祀,這就是“八白室”。

所謂“八白室”,就是八座白色氈帳。也許就是成吉思汗生前所習用的氈帳吧,內中供奉著成吉思汗的遺物,象征著墓地,祭祀活動也就在“八白室”裏進行。這是一座典型的蒙古式的活動陵園。便於遷移,符合遊牧民族生活和戰鬥的特點。最初,“八白室”建立在今阿爾泰山和肯特山一帶的蒙古高原上,明朝初年,安置在河套一帶,天順年間,守護陵寢的鄂爾多斯部進入鄂爾多斯高原,“八白室”也隨之而來。清初在鄂爾多斯高原設立伊金霍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