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成吉思汗陵(2 / 2)

伊金霍洛,蒙語的意思就是“主人的陵寢”。

抗日戰爭時期,這座“主人的陵寢”還被轉移至甘肅、青海等地。直到解放後,“八白室”重返伊金霍洛,新建了陵園,才結束了七百多年的顛沛流離的生活。

至於他真正的墓地,早就享受著永恒的靜謐,可遇而不可求了。

成吉思汗的真正墓地之所以難以尋求,有傳統上的原因,也有現實中的原因。

從傳統上看:蒙古人是典型的遊牧民族,生產力低下,遷徙頻繁,瀚海無垠,黃塵漲天,即使留下高大陵寢,轉瞬也會變成不可辨認的沙丘。所以他們的民族習俗是薄於墓葬,完全沒有漢族的那種講究死後哀榮的墓葬觀。

平民一般奉行“天葬”和“野葬”。所謂“天葬”,就是將死者遺體,放置於山頂或山穀,並不掩埋。所謂“野葬”,就是將死者遺體,放置在木輪車上,然後驅車在荒野奔馳,任遺體在起伏顛簸中掉下為止。三日之後再去查看,如果遺體已被鳥獸食盡,即被認為是死者升天,值得慶賀;如果鳥獸不食,則被認為是死者罪孽深重,另須舉行宗教儀式和“超度”了。

貴族們雖然認為比平民高貴,但也隻是“墓而不墳”。“墓“和“墳”,在古代是有明確界限的,深埋於地下的叫“墓”,隆起於地上的叫“墳”。古代的華夏諸族,也是“墓而不墳”的。墳,畢竟是生活安定後的奢侈品,與遊牧生活是不相適應的。即使成吉思汗的陵墓,也毫不例外地遵循著“墓而不墳”的古訓。

從現實上看:當時是戰爭時期,西夏都城指日可破,任何有關君主去世的傳聞都會動搖軍心,給強敵以可趁之機。所以,成吉思汗曾留下遺囑,為了騙取西夏早日投降,“死後秘不發喪”,待西夏投降後,才由一支騎兵奉著靈柩,秘密地向預定的墓地急馳。

為了做到真正保守秘密,他們還采取了一係列的嚴酷的措施。在運行的長途中,倘或碰到行人,盡數殺死,決不留一個可能泄露秘密的活口。

到了預定的墓地,先把地麵的草、木、石、雜一一移開,再把挖出的泥土有層次的排列,靈柩進入泥土之後,再逐一把泥土等物還原。倘有多餘的泥土,也要運到遠遠的地方拋棄,決不留下一點可疑的痕跡。

《草木子》一書說:安葬完畢,先騎著馬乃至於動用萬馬在墓地上任意踐踏,使它平整,再在上麵當著母駱駝的麵殺隻小駱駝。然後,派一支部隊遠遠地守護著它,待第二年青草長起,同周圍的大草原青碧青碧連成一片,無法分辨了,才拔營撤走。

這真是萬無一失的安全。

為什麼要殺一隻小駱駝呢?據說,駱駝有辨識自己血親的天性。如果將來還要尋找墓地,就以那隻失去親子的母駱駝為先導,走到它兒子死去的地方,它就放聲悲鳴,不肯離去。下麵當然就是要尋找的墓地了。

他的秘密,隻有駱駝知道。

等這隻駱駝,或者以後再殺的駱駝終於死去的時候,墓地的秘密也就永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