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提高情商的方法(5)(1 / 3)

3.珍惜現在

過去的已經逝去,將來的還沒有來到,我們唯一能把握的就是現在。如果無視現在,那麼即使你對過去、未來都了如指掌,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珍惜才能擁有,感恩才能天長地久。多陪陪家人,多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明天的朝陽還沒升起,你還有時間去完成今天的任務。不要浪費上蒼給你的Present(禮物;今天),那是多少昨天殞身之日祈求的明天。

方法十七不要追求完美

完美深藏在不完美之下,學會接受不完美。

-莫利·瓊法斯特

人生不可能事事都如意,也不可能事事都完美。追求完美固然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但如果過分追求完美,而又達不到完美,就必然會產生浮躁。過分追求完美往往不但得不償失,反而會變得毫無完美可言。

有一個這樣的笑話:一男人來到一家婚姻介紹所,進了大門後,迎麵又見兩扇小門,一扇寫著:美麗的,另一扇寫著:不太美麗的。男人推開“美麗”的門,迎麵又是兩扇門。一扇寫著“年輕”的,另一扇寫著“不太年輕”的。男人推開“年輕”的門-這樣一路走下去,男人先後推開九道門,當他來到最後一道門時,門上寫著一行字:您追求得過於完美了,到天上去找吧。笑話當然是笑話,但是說明一個道理:真正十全十美的人是找不到的,我們不要過分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是人類自身在漸漸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心理特點或者說一種天性。應該說,這沒有什麼不好。人類正是在這種追求中,不斷完善著自己,使得自身脫去了以樹葉遮羞的衣服,變得越來越漂亮,成為這個世界萬物之精靈。如果人隻滿足於現狀,而失去了這種追求,那麼人大概現在還隻能在森林中爬行。我們對事物總要求盡善盡美,願意付出很大的精力去把它做到天衣無縫的地步。可見,追求完美並不是件壞事,對於某些人和職業甚至還是很必要的,比如音樂、美術、服裝設計等。

但時間長了以後,就自然會形成這樣一種情景:如果一件事情沒有做到自己滿意的地步,那麼必定是吃不好,也睡不好,總覺得心裏有個疙瘩,很不舒服。什麼事情都會有個度,就像水到了100℃就會沸騰,低於0℃就會結冰一樣,追求完美超過了一定的度,就會變得不完美。無論何時何地,無論何事何物,都要適可而止,如果不達到想象中的徹底完美誓不罷休,那就是和自己在較勁了,長此以往,心裏就有可能係上解不開的疙瘩,而且這疙瘩會係得越來越大,會係得越來越死。我們常說的心理疾病,往往就是這樣不知不覺出現的。這是因為我們的心理像是一根樹枝,即使再堅硬,也會漸漸承受不了我們自己找上門來越來越沉重的負擔。

完美是一句極具誘惑力的口號,卻也是一個漂亮的陷阱,將我們陷進裏麵的泥塘,我們卻以為是席夢思軟床。我們就是這樣跌進完美自身所造成的誤區裏,隻不過這種誤區常常是以漂亮的麵貌招手出現,以良好的狀態開始作為引導,然後被日後的逞強、虛榮所代替,心理上漸漸地磨出了老趼,而自己渾然不知。

難道不是這樣嗎?戀愛時,眾裏尋他千百度,挑了又挑,個頭兒、長相、學曆、家庭、財產……盡善盡美,總幻想著有個最美好的羅密歐或朱麗葉在等著自己,偏偏可能是在挑選和等待的時間裏害了自己。結了婚,完美的戀人的形象打了折扣或徹底破滅,又開始新的一輪完美追求;生了孩子,幻想著孩子不是天才,起碼要出人頭地,不能再像自己一樣委屈了自己。於是,讓孩子從小學鋼琴、學繪畫、學外語……要上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名牌的大學,將來還要出國留學,哪怕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積攢下為孩子所用的一切錢……自己年輕時未竟的宏偉藍圖,盡情勾畫在孩子的身上和心上。但這一切可能都完美無缺地出現在孩子的麵前了嗎?失去的就一定能夠補回來嗎?丟了初一,一定會在十五找回來嗎?將弦繃緊在自己和孩子的身上,會出現什麼樣的結局呢?萬一不是理想的結局,心理能承受得住嗎?多少人就是這樣不知道迂回,不知道變通,不知道及時而適時地調解自己的心態,心理就這樣在一瞬間脆弱得垮掉了,一輩子就是這樣在完美的誤導下非常不完美地沒有了。

過分追求完美是一種強迫症,多見於男性,男女比例約為2∶1,主要特征是苛求完美。這些人對自己要求嚴格,同時又有些墨守成規。他們謹小慎微,因為過分重視事物的細節而忽視全局;優柔寡斷,麵臨意外而不知所措。由於行為表現過度認真、拘謹和執拗,缺少靈活性,也由於過度自我關注、自律和刻板,因此他們很少有自由悠閑的心境,缺乏隨遇而安的瀟灑,長期處於緊張和焦慮狀態。

在現在要處理的事情越來越多的時代,有效地避免追求完美的不利影響是很重要的,那麼如何去做呢?

首先,必須找到問題的根源,即做事情過於追求完美,吹毛求疵。為了從99.9%跨越到理想中的100%,而為最終的那0.1%付出多出正常標準很多倍的時間、精力等資源。但是我們都知道,事情到最後的那0.1%最難獲得,和前麵根本不成比例,是得不償失的,所以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刻意地去強求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