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學習的能力下降
由於記憶的下降,老年人對新知識的學習必然會困難一些。一些老年人往往產生“自己老了,沒有學習的能力和精力”這種消極的自我暗示,更會加劇老年人對學習的害怕和自卑。
4.消極情緒增加
隨著年齡的增長,神經係統的不斷老化,以及一些消極的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老年人比較容易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和情感,從而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5.意誌力減弱
老年人常常會認為“自己老了,什麼也不行了”把自己的實際能力估計過低,從而喪失了成功的自信心和毅力,本來可以做好的事情也不願或不敢去做,出現人為的“老化”。
6.智力和思維方式發生改變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智力和思維活動的靈活性和敏捷性都會有所下降,但老年人智力和思維活動的深度和廣度則可能保持良好的狀態。因而在生活中,老年人雖然常常表現得比較古板、頑固。
老年人的營養需求
中老年人的營養特殊性
中老年人營養的特殊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人體會慢慢衰老,衰老本身不是疾病,而是身體內的細胞以及器官係統隨著時間的流動而變化的過程。
由於遺傳因素、個人經曆、環境因素、醫療、生活條件等的不同。老人與老人之間,無論是在衰老的進程上,還是在衰老的方式上都有差異,也就是說,衰老本身就是一種個體化的過程。
2.老年人的飲食營養要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定。衰老是整個生命旅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機體發育成熟之後的必然延續。隻不過這一變化過程在老年階段因受疾病等因素的影響而使得速度加快。
一些老年退行性疾病是在代謝平衡失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老年人長期的生活環境、活動情況、飲食結構等因素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各器官功能的減遲,調節、適應的能力減弱,使機體更易受到飲食質量的影響。
3.老年人營養狀況是目前和過去飲食習慣和營養質量的反映。中老年人大多是離、退休的群體,離開工作崗位後安度晚年,在生活方麵會有所改變,尤其是精神因素對飲食營養的影響較大。如失落孤獨、抑鬱寡歡、食無定時或食之無味都會影響營養素尤其是蛋白質和鈣質的吸收與利用。
有的老人甚至“借酒消愁”造成營養不良,或能量過剩而導致肥胖,誘發各種的疾病。如果晚年時的家庭和諧,生活有規律,飲食時的情緒愉快,對營養素的消化吸收都會產生良好的影響。
4.中老年人常因患各種的慢性病而服用多種的藥物。很多的藥物會幹擾機體對營養素的消化、吸收、代謝和排出,引起相應的營養缺乏。
藥物與藥物之間、藥物與食物之間可能存在著增強、減弱、失效、甚至發生中毒的關係。用藥的種類越多,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就越高。當老人營養不良時,對藥物可能出現異常的反應。
老年人每天飲食的原則
1.滿足身體的需要
飲食中的熱能和各種營養素必須能滿足人體的需要。飲食中含有人體必需的一切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無機鹽、水和膳食纖維,並且要保持身體內各營養素的平衡,避免某種缺乏或過剩。
2.食物要多樣化
沒有任何一種食物能包括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因此食物多樣化是保證飲食平衡的必要條件,每天的食物要做到葷素搭配、粗細搭配、幹稀搭配、生熟搭配。
3.“收支”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