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飲食有規律
進餐要有規律、定時、定量,使胃腸蠕動和消化液分泌形成時間性的條件反射,以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進餐不定時會破壞消化係統的正常活動,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對老年人的健康是不利的。
2.少吃多餐
老年人體內的糖原合成減少,儲備的能力有限,容易感到饑餓,所以要少吃多餐。餐次的安排以個人消化的能力為依據,符合季節的特點並與老年人生活、勞動、作息相適應。一般可在兩餐之間或臨睡前吃少量的點心。
3.饑飽適中
每頓飯要吃七、八分飽,切忌暴飲暴食,增加胃腸的負擔、引起消化功能的障礙或是誘發胰腺炎、心絞痛、膽囊炎、心肌梗死等疾病,對患有心髒病的老年人尤為重要。
4.增加食欲
可於飯前先喝些開水,然後再吃一些能夠開胃、可口,比較濃縮、量少、質精的食物。
5.幹稀搭配
午餐時葷素要兼備,是全天熱能最多的一頓飯。既可補償上午活動的消耗,又可為下午作能源的儲備。晚間一般體力活動較少,攝入的營養物質如超出生理需要將轉化為脂肪而積存再體內,促發老年人肥胖。尤其是在入睡時血流的速度會減慢,膽固醇易沉積在血管壁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增加誘發冠心病的危險因素。
6.有助睡眠
如老年人睡得比較晚,在臨睡前還可喝一些熱牛奶或是易於消化的羹湯,不但有助於催眠並可防止夜間可能出現的低血糖。
7.適時、適量飲水
適時、適量喝水是維護老年人身體健康的-項重要內容。水是人體細胞的重要成分,也是維持生命活動最重要的營養物質,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內的水分含量會降低,所以更應養成少量多次、適時飲水的習慣。
8.不要飲茶過量
茶水可以增強身體內毛細血管的韌性,有興奮神經和消除疲勞而又利尿的作用。不過老年人不要喝濃茶尤其是在夜間,以免引起失眠,而且茶中的物質還可影響蛋白質、鈣、鐵、鋅等的吸收和利用。
適應季節變化,順時養生
氣候的變化會給老年人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順時養生是我國傳統養生法的一條重要原則,其中也包括了飲食調理。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降低,適應能力減弱,更需要合理的調配飲食,提高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
1.春季乍暖還寒,需要較多、優質的蛋白質和維生素。魚、蝦、雞、兔、牛肉等含蛋氨酸較多,有助於提高機體的禦寒能力,芝麻、花生、核桃、大棗等對老年人也有一定的補益作用。胡蘿卜、紅心甜薯、油菜、香椿、白菜、柿子、香蕉等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C比較豐富。有助於老年人防感冒、抗感染。
2.夏季炎熱,蛋白質的分解加速,水分、電解質、維生素等也隨汗液流失,需要及時得補充。同時胃酸分泌減少,殺菌的能力降低,食欲差。食物調配要清爽適口、少油膩,要色豔、香濃以刺激老年人的食欲。紅豆、綠豆、烏梅、冬瓜、西瓜等可以清熱祛暑、生津涼血。特別要注意老年人的食品衛生。涼拌菜加些醋、蒜等可以殺菌、防止腸道傳染病。老年人不要吃太多生冷的瓜果,以免引起胃腸功能等的障礙。
3.秋季氣候多燥,老年人要多吃些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食物。充分發揮食物如芝麻、百合、玉米、蜂蜜、乳類、蔬菜、水果等在平衡膳食中的食療作用。
4.冬季寒冷,人體的代謝增強,需要增加能量。要防止體內維生素的缺乏,老年人要吃些熱性的食物以滋陰補陽,除病益身。在食物的製作上要采用燒、熬的烹製方法,利用沙鍋、火鍋等保持飯菜的溫度以暖胃驅寒。
愉悅進餐、保護腸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