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務工者的身體健康標準
外出務工者大都是青壯年,青壯年時期人體的器官的形態結構都已發育成熟,功能也日漸完善,並處於相對穩定的階段,對社會內外部的環境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應變的能力,而且腦力的活動仍繼續上升,智能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並可發揮其創造性的思維優勢為自己和家人謀求更多的經濟利益。
務工青壯年的身體情況
青壯年時期,人體的骨化逐漸完成,身體的各部分也逐漸進入到了生長的穩定期。不過人到壯年,一些生理功能上的盛哀已出現轉折期,這與在外務工期間的飲食營養有密切的關係:
1.身體成分的改變,脂肪組織的代償性增多,代償的功能也呈下降的趨勢。基礎代謝率開始下降,如體力活動少,運動量不足,飲食不加以節製等都有可能因營養過剩而導致肥胖,成為許多疾病的誘因。
2.在消化功能方麵,消化酶的分泌量有所減少,胃腸的蠕動速度減慢,吸收的能力下降。如果飲食不規律,饑飽不均,很容易誘發消化係統的疾病。
3.心血管係統也有增齡性的變化,如自律性降低,心輸出的血液量有所減少,血管壁彈性下降,機體對血壓的反射性調節功能減退等。容易引起血壓波動,還可能與其他不良的因素共同作用而誘發高血壓病。
4.在骨骼方麵,人體在20歲以前,鈣在骨內的沉積速度呈直線上升的狀態,在35歲的時候達到最高峰。如果青年期的鈣質儲備不足,則有可能因骨內無機質的增加,骨質的彈性和韌性減退,過早地出現骨質疏鬆。
5.隨著生理上的增齡,身體的儲備能力下降,適應能力減遲,抵抗疾病的能力減弱,如果不能加強自我保健的意識,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缺乏必要的運動鍛煉,忽視合理營養和心理衛生,一些疾病就很可能趁虛而入,促使早衰的發生,造成保健上的誤區。
務工者的營養需求
合理安排務工者的飲食
1.食物要多樣化,才能營養全麵,保證膳食的平衡。每天吃的食物要包括5大類最基本的營養,從不同品種的食物中科學的調配,做到優勢互補,使所含的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恰當,所供給的能量和營養物質與青壯年的生理需求和勞動特點相適應,達到收支平衡,才能保持適中的體重。
2.食物的烹飪加工要符合營養的原則,適應季節的特點,做到粗細搭配、葷素兼備、幹稀適度。以穀糧為主食,多吃豆製品、魚類和新鮮的蔬菜、水果,最理想的就是每天喝點牛奶以補充身體內的鈣質,每周吃一肝以保證維生素A和維生素B2的供應。少吃鹽和過分油膩的食物,在烹調中要去除幹擾營養素吸收利用的不利因素,盡量保存食物中的營養素,減少損毀和流失。
3.建立合理的飲食製度,做到適時、適量。餐次的安排應與消化器官的活動規律相協凋,並與青壯年的勞動作息時間相適應,以維持身體內的血糖濃度處於適宜的水平而保持旺盛的精力,提高工作效率。
4.全天能量和食物量合理地分配於各餐之中,三次正餐和一次加餐或班中餐,尤其要重視早餐和中餐的質量。如上夜班的話,各餐的質量應作相應的調整。早餐應有粥、牛奶、豆漿等飲品,配以麵食、蒸糕、麵包等幹糧,使其幹稀適度,還應有優質的蛋白質食物和少量的時令蔬菜,既能開胃又幫助消化,使身體內的血糖保持在平穩的水平,不致於因為血糖低而影響工作效率。
夜間工人的營養需求
1.豐富的維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