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
人生最大幸福事,
夜半挑燈讀壇經。
在禪宗龐大的典籍中,《六祖法寶壇經》被視為是一部無上的寶典,在中國佛學思想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力量;宋明兩代理學家的語錄,也深受此《壇經》影響。因此,《壇經》不但在佛教裏居於極其重要的地位,近代國學大師錢穆尤其將之與《論語》、《孟子》等書並列為探索中國文化的經典之一;是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學作品,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更是禪學的偉大著作。西方人瓦茨氏(AlanWatts)認為《壇經》是“東方精神文學的最大傑作”。
在邁入21世紀的今日,學禪已蔚為世界潮流,例如在美國,“禪”被列為訓練航天員的課程之一,因為到了太空,必須停留一段相當長的時日,如果沒有禪定的力量,寂寞無聊的時間便不容易打發。
禪是什麼?禪是不立文字,禪是言語道斷,禪是自然天成的本來麵目,禪是我們的本心自性。禪不是出家人的專利,也不是隻有深山古刹裏的老和尚才參禪入定,因為禪就是佛性,所以人人都可以參禪。
禪有無限的意義,無限的內容,無限的境界,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點禪的素養,對於自己心境的拓寬,精神的升華,人格的培養,心物的調和,都會有很大的幫助。例如:一句難堪的言語,一個尷尬的動作,一段不悅的往事,在禪的灑脫、幽默、勘破、逍遙之中,一切都會煙消雲散。因此,禪之於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
《六祖法寶壇經》是一部闡述人人真心本性的重要經典,它指出我們真正的生命,因此,也可以說是一部充滿生命智慧的寶典。
《六祖法寶壇經》一共分為十品,各品要旨分別陳述如下:
第一《行由品》,是六祖大師自述他的身世,以及求法、得法乃至弘法的種種曆程,也是本經的序分。
第二《般若品》,記述六祖應韋刺史的請益,而為大眾開演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的法義,謂“若識得自性般若,即是見性成佛”。這是《六祖壇經》最重要的一品,本品將禪的價值、意義發揮得非常透徹。
第三《決疑品》,記述六祖大師為韋刺史解釋達摩祖師何以說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設齋了無功德以及念佛往生西方的疑問,並以《無相頌》揭示在家修行法。
第四《定慧品》,集錄六祖大師為大眾開示“定”與“慧”體用不二的法義。也就是說明曹溪的修行法門是以定慧為本,而定慧是一體的,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又說此修行法門是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第五《坐禪品》,記述六祖大師為聞法的大眾開示修習禪定不是在著心、著靜和不動上修行。坐禪的意義是: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禪定是: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因此,我人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第六《懺悔品》,收錄六祖大師為來山聽法的廣韶及四方士庶傳授“自性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及“無相懺悔”,說明懺悔、四弘誓願、無相三皈依戒等意旨。
第七《機緣品》,彙錄六祖得法後,在曹溪弘化時,與無盡藏、法海、法達、智通、智常、誌道、行思、懷讓、玄覺、智隍等各方學者師資投契的機緣。
第八《頓漸品》,乃六祖大師為神秀的門人誌誠禪師開示“南能北秀”二人所教示戒定慧的差異。因旨在敘說“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第九《護法品》,記載神龍元年(705)則天太後及中宗下詔迎請獎諭六祖大師的經過,也就是說明當時朝廷尊崇六祖及擁護佛法的情形。
第十《付囑品》,是說六祖大師臨涅槃時,教導弟子如何舉用三科三十六對來說法,才不致失卻頓門禪宗的宗旨,並記述六祖遷化前後的經過情形。
在開始講述《壇經》的十品經義內容之前,先就本經的思想源流、曆史價值、版本等等,加以說明、分析,歸納出下列十項,方便大家對《壇經》有個初步的認識。
一、壇經的思想源流
二、壇經的曆史價值
三、壇經的各種版本
四、壇經的修行觀念
五、壇經的見性成佛
六、惠能的行誼法難
七、惠能的功臣神會
八、惠能的禪法特色
九、惠能的衣缽傳人
十、惠能的五家七宗
一、《壇經》的思想源流
談到《六祖壇經》的思想源流,當然必須從禪的起源開始說起。
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佛陀至多子塔前,命摩訶迦葉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圍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於汝,汝當護持,傳付將來。”
這是《五燈會元》裏載錄的一則著名公案——拈花微笑,說明禪宗衣缽傳承,是根源自靈山會上佛陀傳法給摩訶迦葉。之後曆經各時代的傳承,至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東來,播下禪的種子,為東土禪宗初祖。此後五傳至弘忍,其下六祖惠能,南宗巍然卓立,波瀾壯闊,大放異彩,開演為五家七宗,應驗了達摩祖師“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預言,也奠定了隋唐禪學的黃金時代。
從西天到東土,禪,雖然因為環境的變遷,地域的不同,語言文字的差異,產生了多種的風貌,或為菩提,或謂般若,或指禪那,或名三昧,或喚本來麵目,或稱第一義諦,或曰涅槃妙法,或說究竟常樂,或雲圓滿自在……名相百千,但本質一如。就像黃金,可以製成耳環、手鐲、戒指、項鏈,形相諸用雖異,金體不變。
從西天二十八祖傳至東土諸師,禪,有時質直如大地,生長萬物;有時幽寂如溪壑,深靜清涼;有時磅礴如江海,勢力威猛;有時含納如叢林,庇蔭眾生。而禪的傳承,始終是本著佛陀“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宗旨,延續著“正法眼藏”。
《壇經》的《行由品》說,惠能大師早年聽客誦《金剛經》,當下有悟;後來五祖弘忍為他講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而說:“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般若品》說:“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又說:“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這與佛陀當年於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隻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揭示“眾生自性當中具足三寶的無量功德,人人皆有佛性,都有平等無差別的法性,都有喜好清淨和樂的心”,有異曲同工之妙。
《機緣品》說,六祖得法後,至曹溪弘化,無盡藏比丘尼問他既不識字,怎麼能夠理會《涅槃經》要義,惠能大師自信地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惠能大師認為一切經書,大小二乘,十二部經,其目的是為了讓迷人開悟,愚者心解。萬法本在自心,應從自心中證悟真如本性。所以,語言文字隻是方便開啟法門的工具,可見六祖是徹底落實禪宗“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宗旨。
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說法也不離人間,因此有關佛陀教化眾生、六度四攝的思想,乃至人倫、世用的經典,比比皆是。例如,談到孝道人倫,《雜阿含經》說:“供養於父母,及家之尊長,柔和恭遜辭,離粗言兩舌,調伏慳吝心,常修真實語。”《五分律》載:“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壇經·疑問品》教導在家居士修行則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又《般若品》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惠能大師這種“不離世間覺”的人間佛教思想,與中國禪宗初祖至五祖延續的潛形山穀、肅然靜坐的宗風截然不同,他使禪宗進一步通俗化、社會化,充分闡揚了佛陀的人間佛教思想。
因此,追溯六祖惠能的《壇經》思想源流,可以說是直承自於佛陀的心法。
二、《壇經》的曆史價值
所謂“佛經”,是記錄佛陀教化眾生的真理語錄,又稱“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根機)。曆代以來的佛教作品,除了佛經以外,唯一被世人尊稱為“經”的,就是這部傳誦千年的《六祖法寶壇經》。
《六祖法寶壇經》,略稱《法寶壇經》、《壇經》,是惠能大師的言行錄,由弟子法海集記,和孔子的《論語》一樣,具有不朽的曆史價值。《壇經》,為什麼稱為“壇”?這是源於劉宋時代,求那跋陀羅三藏法師在廣州法性寺創立戒壇,並立碑預言“將來當有一位肉身菩薩到此壇受戒”;後來在梁天監元年(502)時,又有一位智藥三藏法師在此壇畔種了一株菩提樹,也預言“將來有一位肉身菩薩在此樹下開演上乘,度無量眾”。唐高宗儀鳳元年(676)二月八日,六祖惠能大師即在此壇受具足戒,並在此菩提樹下開始傳佛心印。其後說法雖不隻限於此壇,但他的門人弟子為了重視由此壇開始的紀念性,所以將六祖前後語錄統稱為“壇經”或“法寶壇經”。
關於《壇經》的價值,可略從兩方麵來說明:
1.禪宗典籍之王:禪門中,人才輩出,各宗各派的祖師大德多留有豐富的著作或語錄,因此禪門典籍其量之多,可用“汗牛充棟”來形容。其中,《壇經》是禪宗最早的一部語錄,元代德異法師說:“大師始於五羊,終至曹溪,說法三十七年。沾甘露味,入聖超凡者,莫記其數……五家綱要,盡出《壇經》。”又說:“夫《壇經》者,言簡義豐,理明事備,具足諸佛無量法門。”北宋明教契嵩禪師說:“偉乎《壇經》之作也!其本正,其跡效;其因真,其果不謬。前聖也,後聖也,如此起之,如此示之,如此複之,浩然沛乎!”所以《壇經》為佛學聖典,流傳久遠,堪與有“經王”美譽,富麗廣闊的《華嚴經》,圓通暢達的《法華經》媲美,而受人崇敬,尊之為“禪宗典籍之王”,具有珍貴的曆史價值。
2.禪門思想革新:達摩東來,以“壁觀”教人安心,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達到佛教真理。至六祖惠能大師,由於他對傳統修行方法、教義闡示的革新,使中國禪有了劃時代的發展。從《法寶壇經》裏,我們可略窺一二。
◆一行三昧——《定慧品》裏,六祖大師謂一行三昧,就是能在一切處無論行住坐臥都能經常修行一正直心。他反對持“常坐不動、妄心不起”為一行三昧者,他說:“若言常坐不動是,隻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又說:“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因此,任何人若教人如此習禪,那是最大的錯誤。
◆禪——早期以“守心”或“誠心專注”來解釋禪,因此有所謂“看心、觀靜、不動”。惠能大師為了革新這個觀念,作了新的詮釋。他說:
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坐禪品》)
住心觀淨,是病非禪。常坐拘身,於理何益?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頓漸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