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日常社交:讓人脈越來越廣(1 / 3)

當你有暇和別人交往的時候,一定要結交你所在地方的最佳夥伴。

——華盛頓

知識過時,人脈不會過時

很多人,尤其是當代很多大學生,都認為我們在大學或者是研究生學習階段所學到的東西可以讓我們受益一生。或者是在我們學好一門技術後,我們就可以坐享其成了。但是我們是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的交往越來越頻繁,信息的傳遞越來越多元化。因此,我們所學的“舊知識”在麵對新問題的時候是否會有效。如果我們的舊知識不能解決當前遇到的問題,那麼我們所學的東西就已經過時了。學習本來就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也隻有在我們不斷的刷新我們的知識庫,不斷的去學習新東西,我們才不會被這個時代淘汰。

學習不是成功的唯一保障。局限在自己擁有的知識裏,封閉在隻有自己的世界裏,其實是畫地為牢。上網,結識陌生的新朋友,旅行……經營自己的人脈關係可以使自己事半功倍。

有個生意失敗了的老板,他遇到了許多挫折,正準備放棄。一天,老板看著兒子拿著一個圓規在作業本上畫圓圈,畫著畫著,兒子突然問:“爸爸,為什麼圓規的一端老轉不出這個圓。”是呀,圓規為什麼老轉不出這個圓。這位父親愣住了。“我們老師說了,圓是一個封閉的曲線。”兒子自己回答說。父親極受震撼,聯想到自己的事業不就是一個自我封閉的圓嗎?這個圓是自己畫的,自己又走不出這個圓。“那麼你告訴爸爸,怎麼才能走出這個圓呢?”父親急切的問。兒子想了想說:“切線呀!隻要找準一個切點,另一端就可以無限延伸。”他茅塞頓開,立馬打電話給自己的朋友、顧客,請他們幫忙。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終於東山再起,成為一位富甲一方的企業家。

隻有做一個人脈關係大贏家,才能成為一個財富管道的建造者。

人脈就是金礦

每個人都有一座等待你去挖掘的金礦,豐富的人脈網絡就是你的這座金礦,而你從中多發掘一個朋友就會為自己多帶來一條財路。隻要你善於開發,每一個人都會成為你的金礦。

多結交一個朋友,必定可以多為你帶來一個財富機會,所以千萬不要忽視和放棄與周圍每一個人建立好人脈的大好機會。你所認識的每一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你生命中的貴人,成為你事業中重要的支撐。我們先看下麵的一個例子:

以前,每遇到同學聚會、朋友結婚之類的,楊某都很積極地參加。但現在楊某卻因為長期派駐外地而很少參加了。但這次一個舊同事的婚禮搞得大張旗鼓,雖然楊某和這位結婚的同事隻是偶然謀過麵,但是懷念以前的公司,也想見一見老同事,於是楊某還是參加了,畢竟,用禮金換來和老朋友的一聚也是件高興的事情。赴宴的前一天,楊某家裏還出了點事情,當時有些想放棄,但是已經應承的事情還是最好信守諾言。到了婚禮現場,有一點點失望,好幾個答應要來的同事都沒出現。但是宴席上碰到一個剛回國的前同事,正在找工作,而楊某那時的公司也正在招人,於是相互留下聯係地址。之後,這位前同事順利通過麵試,又成為了楊某的同事。他入職半年後,楊某收到了推薦獎金,六千多元,而這推薦獎來源於那次婚禮,但那次婚禮,楊某隻是付出了禮金兩百元而已。

一個人的成長、發展、成功、成才都是在人際交往中完成的,甚至一個人的喜怒哀樂也都與他的人脈關係息息相關。沒有人際交往人們不知道會麵臨什麼樣的遭遇,沒有人際交往又何談家庭、社會和國家,更談不上個人的“錢途”和發展了。

莫洛擔任美國摩根銀行股東兼總經理的時候,年薪高達一百萬美元,後又擔任了美國駐墨西哥大使,一時在美國聲名鵲起。但最初僅僅是一名法庭書記員的莫洛,後來緣何有如此驚人的成就呢?莫洛一生中最大的轉折點,就是他被摩根銀行的董事們看中,被推上摩根銀行總經理的寶座,一躍成為全美商業巨子。據說,摩根銀行的董事們選擇莫洛擔當此重任,不僅是因為他在企業界享有盛名,更因為他在企業界和政府官員中具有好人脈。

人脈越寬,路子越寬;朋友越多,賺錢的機會自然也就越多。幾千年來,這已經被無數的經驗和教訓所驗證。一個優秀的人,往往能影響他身邊的人,能接受他們,使自己與他們之間的關係更好。好人脈是成大事者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我們挖掘人生金礦的必經之路!

“關係圈”是力量來源

一個黑白混血兒,一個在沒有父母陪伴的環境中成長的人,一個從名牌院校畢業卻投入貧困社區工作的人,一個在大多數人懷疑目光中走向既定目標的人。貝拉克·奧巴馬,已經在美國創造了一個奇跡。接下來還有多少?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知道他的這個奇跡得益於自己建立的“關係圈”。

讓我們來看看多年以來,奧巴馬是怎樣一步步打造自己的“關係圈”的:

奧巴馬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獲得政治學學位後,前往芝加哥,在這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內接受了一份收入非常低的社區工作——在南部貧民區發動人們參政,發出他們的聲音。

據當時的同事說,奧巴馬看上去年輕稚嫩,但作風踏實,相當有組織能力,就算有些人相處不來,他也能與他們共事,完成一項工作。他總是說,“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所以不要在工作中摻雜感情色彩。

在芝加哥,奧巴馬學會結盟的力量和發展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但遇到不喜歡的事情,他也會變得強硬和咄咄逼人,當然,也會給自己留有回旋餘地。此外,在三年社區活動中,他也變得更加實用主義。他感到,這種努力盡管能改變一些人的生活,但不能改變美國社會。因此,奧巴馬決定從政,前往美國政治家搖籃的哈佛攻讀法學碩士。

在哈佛法學院,奧巴馬逐漸成為風雲人物,並擔任知名專業學術月刊《哈佛法學評論》的首位黑人主編。哈佛大學的現代高等教育給他帶來的一個巨大益處是,他建立了一個以後派上大用場人際關係。在長達一年多的競選活動中,奧巴馬除了充分利用他的得力的競選班子之外,他還始終依靠了一夥奧巴馬在哈佛大學的同學和學友在幕後為他獻計獻策。這些人的人數很多,比較固定的近30人。可見,奧巴馬不是一個唯我獨尊,聽不得不同意見的人,而是一個非常注重從眾人中,特別是從精英中吸取養分,來為自己的政治服務。

從哈佛畢業後,他返回芝加哥,奧巴馬目標明確,要謀求政治前途。他先從事社區基層工作,動員當地百姓注冊選民,成功發展了數以萬計的人。他的同事說,那時奧巴馬非常直率,從不拐彎抹角,有什麼話都放在桌麵上講。與此同時,奧巴馬加入了一家擁有政治關係網的小型律師事務所,負責民權案件。此外,他還兼任芝加哥大學憲法學教授。

當時,奧巴馬一家住在芝加哥大學附近一處種族混居的社區,周邊生活著不少持有激進派政治觀點的知識分子。在此期間,他也結識了不少民主黨內有影響力的人和政治捐款者。在他們眼中,奧巴馬具有全麵的政治才能,喜歡與人交往,傾聽他們的心聲,並且有卓越的能力建立同盟關係。

在芝加哥大學12年教書生涯中,在法學院開了3門課的奧巴馬,還有時間參加了5次政治選舉,包括三次伊利諾伊州議員和兩次國會議員競選。據《紐約時報》報道,芝加哥大學的教授們經常在一起討論學術問題,但奧巴馬卻極少參加。芝大法學院的哈欽森教授說:“我認為他跟誰關係都不好,除了同為憲法學教授的卡斯·鬆斯坦。”而鬆斯坦後來成為奧巴馬競選班子的顧問。

從奧巴馬的經曆來看,他一直都在培養自己的關係圈,積蓄力量。可能也正是因為他非常清楚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所以他才不惜花費大費周章,得以帶著手機進入白宮。

根據美國有關法律規定,當上總統後,總統與外界的任何通訊來往都必須納入國家檔案局記錄的範圍。言下之意,總統在通訊方麵沒有自己的私生活。這給奧巴馬出了一道難題。奧巴馬在過去長達一年多的競選活動中,他有個個人與外界、外圍參謀、甚至他的基層支持者們保持著一種最直接的通訊方式,那就是用他的黑莓手機發送短信。根據美國的法律,他就不得再使用黑莓手機。可是奧巴馬說什麼也不幹,他通過了一係列法律和行政的手段,使得他可以在白宮繼續使用他的黑莓手機與外界交往,他的理由是不要自己長期在總統的寶座上,使他看不到事情的真相,被人蒙在鼓裏都不知道。

奧巴馬當然不是靠自己一個人的努力取勝的,除去他的競選團隊,背後還有著成千上萬的人幫他,這個有價值的人際網絡給了他巨大的力量和幫助,幫助他達到了自己的目標。那麼你呢,你利用和發展好你的人際關係網絡了嗎?

運用老鄉搭人脈

在我國上下幾千年的曆史上。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一個地區中出現過一個顯赫人物,往往就會帶出一大幫。到了近代,這個現象似乎特別明顯。大批的同鄉做了官,形成一定的“勢力圈”之後,這個地方便會鄰裏和睦、社會安定、經濟發達,自然會被說成是“人傑地靈”。

在這一點上,溫州人是運用得最為熟練到位的。

溫州人的許多生意經是其他人無從學起的,這主要因為溫州人相互之間人重視老鄉之間的感情,緊密相連的人脈實際孕育了許多商機。

浙江商人非常注重老鄉,出門在外的浙江人都非常願意照顧自己的老鄉。諸如“浙江村”“溫州街”等,都是老鄉相互支持的表現。正是這種老鄉關係,讓浙江商人走到哪裏都有一種歸屬感,走到哪裏都有人幫助,他們的經商活動才能夠順利進行。

2004年,溫州有名的印刷設備經銷商李方源決定移師南京,但是怎麼在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開展業務呢?李方源自然有它的辦法。這是每一個溫州商人經商的套路。

首先,他摸清一大批在南京經商的溫州人的下落,然後挨門逐戶的拜托他們為自己承攬一點業務,拉開一張有幾百戶的“老鄉網”。

然後,他利用全國個私企業工作會議在溫州召開的機會,在會場上結識了不少南京人,尤其是與本行業有關的客戶。

最後他們開始在南京招兵買馬。

在產品推銷過程中,李方源又遇到了麻煩。由於多年前“溫州貨”質量低劣的負麵影響在南京人心目中烙印很深,它的產品無法一下子讓南京人接受。但是,李方源並不擔心,他隻是耐心的等待機會。機會終於被李方源等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