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工作零件直接與毛坯接觸,它們的形狀對冷擠壓成形性能好壞、擠壓件尺寸精度及所需擠壓設備噸位大小都有很大影響。因此,對不同的擠壓方式,模具的幾何形狀是有差異的,故必須按擠壓件的形狀、尺寸及擠壓工藝要求設計模具工作零件。
10.2.1正擠壓模具工作零件設計
10.2.1.1工作零件承受的壓力
根據壓力加工理論,可以定性近似的表示出正擠時凸、凹模和芯軸所承受的壓力。為實心件正擠壓工作零件受力狀態,凹模錐角處受力最大(應力集中點),易在此處開裂;此外,由於摩擦的影響,與金屬流動的相反方向壓力增大。為空心件擠壓時工作零件受力狀態,凸、凹模的受力情況與實心件正擠壓相同;但芯軸受力複雜,除了受壓力以外,還受到向下拉力,在這種情況下,芯軸很容易被拉斷(與凸模相接處)。
可見,正擠壓實心件時,凸模始終承受不均勻的壓力,凹模受力較複雜,特別是在錐角處受力更複雜,因此凹模工作部分的幾何形狀很重要,設計得合理與否,關係到製件質量好壞和模具壽命高低。空心件擠壓時,除了要考慮凹模的幾何形狀外,重點要解決芯軸易斷問題,如果采用整體凸模,芯軸與凸模相接處會產生斷裂,尤其在黑色金屬空心件擠壓時這一問題更為嚴重,在設計時必須加以考慮。
10.2.1.2正擠壓凸模
(1)凸模類型
正擠壓凸模形式有五種。
實心件正擠壓凸模用形式,結構簡單,製造方便,采用錐麵與凸模固定板接觸,目的是加大承壓麵積,且便於調整中心。
凸模形式用於空心件擠壓。所示為整體凸模,擠壓時易在芯軸與凸模接合處拉斷,隻用於純鋁反擠壓件。所示為組合式,所示凸模內孔與芯軸之間采用過渡配合(H7/k6),芯軸與凸模內孔之間無相對滑動,擠壓時芯軸受到很大的拉力,因而隻適於芯軸直徑較大、擠壓材料不太硬且摩擦因數較小的情況;所示凸模內孔與芯軸之間采用間隙配合(H7/g6),擠壓時,芯軸可隨變形金屬向下移動,從而改善了芯軸受拉的狀況,防止芯軸被拉斷,這種結構用於芯軸較小及黑色金屬空心件正擠壓;在芯軸台階下放一壓簧,擠壓型時,芯軸隨變形金屬滑動,尤其在正擠杯形件時,芯軸在壓簧的作用下伸到杯底壓緊,凸模壓在杯件(半成品)上端麵進行擠壓,這樣可防止杯形件半成品的高度波動,引起杯形件靠近底部的側麵出現裂紋(芯軸過長,凸模與杯形件毛坯端麵未接觸,擠壓時先變薄拉伸所致),或出現側凹(芯軸過短)。
(2)凸模尺寸
1)實心件正擠壓凸模尺寸凸模工作部分直徑d0等於半成品坯料上端直徑,也等於凹模型腔直徑;凸模與凹模間采用(H7/h6)或(H7/g6)配合;凸模工作部分長度等於擠壓行程加上10~12mm;凸模固定部分長度等於凸模固定板厚度,且不小於25mm。d1(過渡部分直徑)=(1.2~1.3)d0;錐角10°~15°;過渡圓角r=1~5mm。
2)杯形件正擠壓凸模尺寸芯軸直徑d2等於擠壓件孔徑,也可略大於半成品坯料孔徑(約大0.01~0.03mm),這樣擠壓前先將內孔表麵擠光,一般可達1.6~0.8μm的表麵粗糙度;若擠壓件內孔粗糙度要求不高,d2也可略小於半成品材料孔徑0.01~0.03mm。
空心件正擠壓時,為了防止芯軸拉斷,芯軸工作部分做出10′~30′的斜度(在l1處),有利於芯軸從擠壓件中取出。
芯軸工作部分長度l1應大於空心毛坯高度,即l1=毛坯高度+卸件板厚度+10mm,這樣擠壓前芯軸完全穿過半成品孔內,並外露一部分,否則易出現縮口現象。
外套直徑d3等於半成品上端尺寸,也等於凹模型腔直徑D0,外套與凹模型腔之間同樣采用(H7/h6),或(H7/g6)配合。
3)凸模(b)、(c)、(d)尺寸可參照上述凸模尺寸進行設計。
10.2.1.3正擠壓凹模
正擠壓凹模一般由容料和成形兩部分構成;當擠壓件較長時,則由容料、成形、矯直三部分組成。為了提高凹模的承壓能力,一般應做成組合結構(增設預緊套圈)。對於黑色金屬正擠壓的凹模,一般皆由內層凹模和兩層預緊圈構成。
(1)凹模的結構形式
正擠壓組合式凹模的結構形式主要有五種。
內層凹模為整體式的結構。整體凹模結構簡單,製造容易,但隻能用於受力小的正擠壓件,壓力過大易在底角處開裂(此處是應力集中點),應用不是十分廣泛。
內層凹模均為分割式結構。其中,為縱向分割型,內層凹模與擠壓筒各自為單一零件,內層凹模與擠壓筒之間采用+0.03mm的過盈配合,實際上是三層套圈預緊;凹模的擠壓筒下端10mm處加工出10′~30′斜度,以便內層凹模的壓入。
為橫向分割式凹模,為了防止擠壓金屬流入接縫處,拚接麵不宜過寬,一般為1~3mm,拚接麵應仔細研磨、粗糙度Ra不高於0.2μm,在拚接麵處,將其中一塊做出1°的錐角。目前有的工廠把拚接縫升高到凹模內壁底角以上2~6mm處,可以有效地防止金屬流入接縫。如果正擠壓件杆部過長,且形狀複雜,則凹模設計應從加工角度考慮,將凹模分成幾段。如分為擠壓筒1、成形部分2及校正部分3等三段,各自采用獨立的自己的壓圈,分割界限在入模口上麵距圓角2~3mm的地方,為了保證三段同軸和銜接的一致,各段之間可采用包容配合、互為配合和順序配合等三種配合方式,分割麵則仍與局部的環形表麵保持接觸。
(2)凹模尺寸
凹模筒的直徑D=d0(擠壓件外徑),比毛坯尺寸略大0.01~0.02mm。
工作帶直徑d1等於擠壓件杆部直徑。
工作帶高度:擠壓黑色金屬時,h1=2~4mm;擠壓有色金屬,h1=1~2mm。
工作帶以下直徑。
凹模型腔高度
凹模底部的圓角半徑R對擠壓力和凹模壽命都有很大影響。用五種凹模圓角半徑進行生產,其他條件完全相同的情況下,模具工作壽命從左至右由15000次增加到300000次,相差20多倍。可見增大凹模底部圓角半徑可以延長正擠壓凹模的壽命。
正擠壓凹模的入模角α=90°~120°為合適,如果變形程度小,潤滑良好,或材料變形抗力小,塑性好,也有采用α=180°進行擠壓的。
凹模下部厚度h3=(1.1~1.2)D,D為凹模型腔直徑。
10.2.2反擠壓模具工作零件設計
10.2.2.1工作零件承受的壓力
同正擠壓模具一樣,我們可以定性分析出反擠壓和複合擠壓(其上部也相當於反擠壓)模具工作部分所承受的壓力。凸模受到不均勻的壓力,而凹模受力更大,反擠時,凹模底角處承受最大的壓力,成了應力集中點,凹模首先在此處開裂。複合擠壓時,凹模受力得到改善,應力集中點消失,這是因為複合擠壓時擠壓力小於相同尺寸的反擠或正擠壓力。
反擠壓凸模工作部分的幾何形狀對金屬流動影響極大,設計時應根據製件要求,合理選擇幾何形狀和尺寸。
10.2.2.2反擠壓凸模
(1)黑色金屬反擠壓凸模
生產實踐證明:對金屬流動較為有利,(a)型的αB角一般取3°~5°,(b)型的αB角一般取5°~13°,αB過大,凸模頭部越尖,毛坯表麵不平度對凸模的不良影響越大,嚴重時,凸模會因水平分力過大而折斷,這種凸模還容易造成製件壁厚不均,故生產中用得很少;凸模比(a)型凸模的擠壓力高15%~20%,隻用於變形程度不大、變形抗力小、塑性良好的材料,或者製件孔型底部要求平底時用,或一般在整形時隻有小變形量時應用。
反擠壓凸模直徑d1=擠壓件內徑。
凸模工作帶高。
工作帶以上的直徑要減小,單邊減小。
錐角底部平坦部分直徑d′=0.5d1。
凸模工作部分長度≤(2.5~3)dl。
凸模上端錐角10°,目的在於加大承壓麵積,便於對中。
采用三段式凸模,在使用中,容易在變截麵處折斷,分析折斷原因發現,由大斷麵向小斷麵過渡時,截麵急劇變化產生應力集中。Ⅰ處折斷較少,Ⅱ處折斷較多,因為該處是台階過渡,是凸模主要的應力集中源,尤其是兩圓柱段的直徑相差比較大時,應力集中更劇烈。此外,由於該處距凸模工作帶有較大距離,擠壓時的偏心載荷將在該處產生相當大的彎曲應力,彎曲應力也有應力集中,所以Ⅱ處是凸模折斷的主要區域。
關於應力集中,在材料力學、特別是在彈性力學中已較詳細的研究過,這裏不再贅述。從凸模台階附近的應力分布可以看出,最大應力發生在由圓弧與直線相切的切點上麵的Ⅰ、Ⅱ處。由冷擠壓凸模台階折斷的大量實例也說明了這一點。
附近的應力分布在應力集中的情況下,局部最大應力σmax與名義應力σc之比,即
為凸模受拉伸(壓縮)時的應力集中係數,為凸模受彎矩作用時的應力集中係數。由於凸模斷麵變化的大小及台階處圓角半徑大小的差異,凸模的應力集中狀況有很大差別。可以看出,應力集中係數a皆與D/d及r/d有如下關係:D/d值相同,a隨r/d值減小而增大,當r/d值小到一定值時,a將很快增大;r/d值不同,a隨D/d值的增加而增大,r/d值越小,則a隨D/d值增加的幅度越大。
應力集中對凸模壽命的影響可以從下列試驗中看出:為擠壓某汽車活塞銷凸模,由於熱處理條件較差,凸模壽命很短,擠壓幾百件活塞銷就斷裂;把凸模改製成虛線所示結構,用同樣的熱處理工藝,改型後凸模材料與原凸模用的材料是同一批,在同一台冷擠壓機上,且具有相同的安裝條件,同一批磷化皂化毛坯,新結構凸模壽命大大提高。這說明,其他條件完全相同的情況下,新結構凸模的應力集中大大降低,其壽命提高數十倍。可見,應力集中對凸模壽命及承載能力有極大影響。
凸模由大斷麵過渡到小斷麵的圓角半徑對其應力集中有很大影響,如何選擇圓角半徑呢?凸模工作時承受壓應力,其名義應力(平均應力)等於單位擠壓力,由於應力集中,在圓角處的最大壓縮應力σumax為
由於擠壓時的偏載,凸模上還要產生附加的彎曲應力,對一般精度的擠壓件,其最大偏心e=0.2mm。由試驗數據,名義彎曲應力(平均彎曲應力)σw=250MPa計算,由於應力集中,則圓角處的最大彎曲應力σwmax為
為了使模具長期正常工作不至於破壞,必須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