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千鈞一擊(四)(2 / 2)

穆清堅持不讓她嫁入李家的緣由,在她十幾歲時尚不能十分懂,隻曉得阿姊定是一心為她著想的,便不再深究。而今她已將這道理悟得透透的了,所剩下的不過就是暗藏心底的一抹苦笑罷了。

……

這一戰甚是凶險,突厥二可汗向長安圍逼來,新生王朝的兵力在連年不休的收繳戰中多有折損,應對個把兵變叛亂尚有餘,可麵對突厥傾國而來的鐵騎不免畏怯。長安城牆仿佛已能感受到鐵蹄踏地的震顫。朝中的權臣們才剛嚐到安定與權利的滋味,眼見著到手不幾日的榮華即將要灰飛煙滅,連日來朝中無不惶惶。

李淵年事已高,拚殺之心也在這幾年的溫柔富貴中消磨殆盡,竟召來了裴寂與太子等人,倉皇地商議起遷都的事來,大有要與突厥分庭而治的意味。消息不脛而走,長安城中不論平民商客,還是官宦人家,無人還能安坐於室。

整個長安便在驚惶不安與失望心涼中苦熬了一月有餘,在秋風秋雨將滿城的樹葉染成金黃色時,相州捷報挾風帶雨地直衝進城。

不出幾日,朝臣與百姓齊聚城門,迎回了一兵一卒皆不曾折損的秦王。百姓敬之畏之若奉戰神,朝臣們雖不能明言,心下到底是將秦王與太子細細地比較了一番,群臣的心愈來愈疑惑:安穩坐朝,不時在戰場上撿漏的太子,究竟能否令城邦安定,外族不侵。更有甚者,已然將秦王視作君王。

秦王回城十日,穆清從弘義宮出城的一路,坊市間,酒肆內,聽聞的對秦王的讚頌之詞,言辭至極,幾乎起膩。

臨來前杜如晦囑她帶話予秦王,稱如今功高威立,無需過謙,隻將以天下為己任的態勢擺在明麵上即可。照著眼下這情勢來看,秦王恐怕早已被架在了高處,便是一味自謙不肯拿出心懷天下的款兒來,也是不成的了。

秦王正春風得意中,自是不必擔心。四郎書念得極好,杜構杜荷伴著封了中山王的李承乾念書,也算安分,亦不勞她費心。長孫氏自英華入宮以來竭力掩飾在大方得體之後的落寞,穆清雖看得清晰,卻也是懶得理會的。

惟有一樁,引得她的心思轉了好幾圈,便是英華的形態,見一次黯淡一次。這一次見,原該是闔宮上下歡歡喜喜的日子,英華竟是慵懶無意,一副百無聊賴漠不關心的模樣,全然不見往日華光異彩的神氣,隻在教導四郎騎射時方能打起些精神來。這一****下去,恐是要不好。

思緒在腦中翻騰上幾遍,便到了城門口。如今她已不必再混雜在康三郎的商隊中進出城門,幾個大城門的守將,早已在秦王的運作下,悄然換成了賀遂兆留予她的那些人,極是得力,若不是因為一個女子騎馬趕路太過惹眼,她甚至無需換男裝。

穆清出了城門,在黃土官道上縱馬肆意跑了一陣,忽然大悟,英華原是關不住的,寬廣曠野、自由不羈方是她的天地。弘義宮上算不得甚麼深宮,卻也將她束縛得如一朵日漸枯敗的花,有朝一日如秦王登了大寶,那真正的深宮高牆,教她如何存活。

說到底,畢竟是自己誤了她,穆清暗定下了主意,待秦王榮登,英華若是肯去,她想盡法子,哪怕要與君王為敵,也要帶她出宮。

這一路行得極暢快,她隱約覺察她與杜如晦苦苦等待,為之暗中辛勞操持了三年的日子已是不遠。隻求秦王果真能如杜如晦所料的那般,速速地收攏起民眾朝臣們的心,也巴望著太子一黨能忌憚慌張得蠢事連連,愈是對秦王步步相逼,醞釀許久的那一刻便來得愈幹脆。

出了長安地界的大道不見一人一車,穆清不由又加了一鞭,驚得坐下的馬猛向前躥去,跟在她身後的兩名侍衛唬得驚呼,“夫人,仔細驚了馬。”一時又追趕不上,心急之下,也不得不感慨,這些年洛陽長安兩地折返奔跑,倒磨得這位夫人的騎術越發精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