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君拉著公孫襲的手登上車子返回,一進宗廟大門就高呼萬歲。說:“幸運啊!今天狩獵,別人帶著射殺的野獸回來,而我獵獲的則是有益的教導。”(《新序·雜事第二》)
以民眾意誌為轉移
燕國發生內亂,齊國趁機攻打燕國,大獲全勝。
齊宣王請教孟子:“有人勸我不要占領燕國,又有人勸我占領它。我覺得以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去攻打一個同樣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隻用50天就成功了,光憑人力是做不到的。如果我們不去占領燕國,上天一定會降禍怪罪。如果我把燕國並入齊國,您看如何?”
孟子回答:“占領燕國而燕國民眾高興,那就占領它;類似的做法古已有之,周武王便是。占領燕國而燕國民眾不高興,那就不要占領它;類似的做法古已有之,周文王便是。以齊國這樣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去攻打燕國這樣一個同樣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燕國的民眾卻用飯筐裝著飯,用酒壺盛著酒來歡迎大王您的軍隊,難道有別的什麼原因嗎?不過是想擺脫他們水深火熱的日子罷了。如果在您的統治下,水更深,火更熱,民眾必將轉而去尋找其他的出路。”
齊國吞並了燕國,引起各國不滿,諸侯們策劃救助燕國。齊王有點慌,向孟子討主意。
孟子說:“我聽說過憑借方圓七十裏國土就能夠統一天下的,商王湯就是,卻沒有聽說過擁有千裏國土來使天下畏懼的。《尚書》說:‘商湯的征伐,從葛國開始。’天下人都信任他。當他向東麵征討時,西麵各族民眾便抱怨;當他向南麵進軍時,北邊各族民眾便抱怨,都說:‘為什麼把我們放到後頭?’民眾盼望他,就像久旱盼望烏雲虹霓一樣。為什麼呢?因為商湯的征伐一點也不擾民。商人照常做買賣,農人照常下地耕作,商湯隻是給暴君戰爭,而給民眾帶來的則是撫慰,就像天上下了及時雨一樣,老百姓非常高興。《尚書》說:‘等待我們的王,他來了,我們就有活路了。’
“如今燕國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前去征討,燕國民眾認為是從水深火熱中拯救他們,簞食壺漿迎接您的大軍。不想您卻殺害他們的父兄,捆綁他們的子弟,毀壞他們的祖廟,掠奪他們的寶器,這怎麼可以?天下本來就畏懼齊國的強大,現在齊國土地增加了一倍,卻不實施仁政,所以引來各國跟您作對。大王您應該立即下令,釋放被捕的百姓,停止掠奪財寶,與燕國民眾協商推舉新國君,然後撤出燕國,這樣做還來得及平息燕國民眾和各國諸侯的憤怒。”(《孟子·梁惠王下》)
齊國沒有聽從孟子的勸告,後來招致燕國為首的各國聯軍的討伐,差點亡國。
民眾的選擇
孟子有個學生叫萬章。這天,師生一起討論君主的地位問題。
萬章問:“堯把天下交給了舜,是這樣的嗎?”堯是最高統治者,所謂的天子。
這是曆史事實,誰都知道。不想孟子搖搖頭,說:“不是,天子不能把天下交給什麼人。”
萬章睜大了眼睛,問:“可是舜畢竟擁有了天下呀,那麼是誰給他的呢?”
“上天給他的。”孟子靜靜地說。
“是命令他接受嗎?”萬章滿是疑問。
“不,上天並不說話,隻是通過事實決定這件事。”孟子答道。
萬章越發糊塗了:“怎樣決定呢?”
孟子說:“安排舜主持祭祀而順利完成,表明上天接受了他;安排舜主持政務而有條不紊,表明民眾接受了他。所以說,舜得到天下,是上天給他的,是民眾給他的。天子並不能決定這些,因此天子不能把天下交給誰。”
萬章望著老師,還是不大明白。
孟子解釋道:“舜一直順利地輔佐了堯28年,這不是哪一個人的意誌所能夠決定的,是天意;堯去世後,舜避開堯的兒子,離開都城跑到南邊去,可是諸侯不去朝見堯的兒子,偏偏去到南邊朝見舜,打官司的也不去堯的兒子那裏評理,而是去找舜,這也不是哪一個人的意誌所能夠決定的,是天意。這樣,舜才回來做天子。上天通過民眾來表達它的意誌,正如書裏麵說的那樣:‘天用我們百姓的眼睛來看,天用我們百姓的耳朵來聽。’”
接著,兩人又談到禹。
萬章的意見是,到了禹的時代道德衰落了,禹把天子的位子不是傳給賢人而是傳給自己的兒子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