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仁政(2)(1 / 3)

看來萬章還是沒明白,孟子繼續開導他,說:“禹像舜推薦自己一樣,也把自己的助手益推薦給了上天。禹去世後,他的兒子啟躲到了山裏,然而朝見的人和打官司的人也跟著追到山裏,而不到益那裏去。為什麼?因為啟繼承了禹的作風。”

孟子的意思是,民眾並不因為啟是禹的兒子而放棄他,他們選擇的是賢明的人。天又一次通過民眾的行動表達了自己的意誌。《孟子·萬章上》

民無怨而天不怒

西漢時,諫大夫鮑宣上書哀帝說:“君主應該把上天當做父親來侍奉,把大地當做母親來對待,把人民當做兒女來撫養。然而陛下即位以來,上天缺少光明,大地發生震動,百姓流傳訛言,互相驚擾,實在令人畏懼。希望陛下反躬自問,舉薦直言之士,征求批評,罷黜斥退外戚以及身邊白吃飯不幹事的人,啟用賢能之士。天人同心,民心舒暢了,天心的憤怒自然也就化解了。(天人同心,人心說則天意解矣。)”(《資治通鑒》卷35)

國以民為本

東漢末年,曹操統帥大軍進攻荊州,劉琮投降。當時劉備駐軍樊城,劉琮不敢把投降的事情告訴劉備。劉備過了很久才知道,於是率眾撤離。跟隨的人有十幾萬,還有輜重車幾千輛,每天隻能走十多裏地。有人勸劉備說:“您應當火速行動,退守江陵。如今人數雖然眾多,但披甲士兵卻很少,如果曹軍追到,怎麼抵擋!”劉備說:“成就大業的人,一定把人作為根本。(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如今百姓追隨我,怎麼忍心拋棄他們而去?”

東晉學者習鑿齒評論道:“劉備雖然顛沛流離於危難險境中,卻越發重信義,盡管形勢逼人,事態嚴重,說出的話卻不失道義。他追念劉表當年的舊恩,以情義感動三軍,吸引那些追求道義的士人心甘情願地與他共赴患難。劉備終於能建成大業,不是應該的嗎!”(《資治通鑒》卷65)

隋朝末年,天下反叛,李軌自稱河西大涼王。黃河以西發生饑荒,出現人吃人的慘劇,李軌用盡全部家當救濟饑民,仍然不夠,打算分發府庫中的糧食,為此召集官員們商議。曹珍等人說:“國家以人民為根本(國以民為本),怎麼可以舍不得倉庫中的糧食而眼睜睜地看著老百姓餓死呢!”隋朝官員謝統師不以為然,斥責曹珍說:“百姓餓死,是因為他自己體質弱,健壯的人怎麼也餓不死。國家倉庫裏的糧食是用來防備意外的,怎麼可以用來喂養那些羸弱者!你們討好民眾,不把國家放在第一位,不是朝廷忠臣。”李軌深以為然,結果引起士人與百姓的強烈不滿,離心離德,最後遭到民眾的拋棄,以失敗而告終。(《資治通鑒》卷186)

唐朝憲宗時,天災頻發。憲宗問宰相們:“你們屢屢提到淮南和浙江發生水旱災害,然而近來有一個禦史從那裏回來,報告說情況沒那麼嚴重,尚不至於形成災害。真相到底如何呢?”李絳答:“我仔細研究了淮南、浙西、浙東的奏報,都說發生了水旱災害,人民流離失所,懇請朝廷設法安撫。官員最怕的就是朝廷追究責任,難道肯在沒有災害的情形下胡亂編造災情嗎!至於尚未形成災害的說法,不過是禦史出於逢迎,以期討得陛下的歡心罷了。我希望得知此人姓名,給予審查,依法製裁。”憲宗說:“你講得對啊!國家以人為根本(國以人為本),一旦聽說災情發生,應該全力賑濟災民才是,怎麼可以糾纏於是否夠得上災情這一問題而猶豫遲疑呢!我剛才說的話有欠深思,是我失言了。”(《資治通鑒》卷238)

天下是全體民眾的天下

三國時,魏明帝曹睿大肆建造宮室,為此連年征調勞役,農桑之事幾乎停頓。侍中領太史令高堂隆上書說:“如今人們傳言‘宮中開銷與國家的行政和軍事費用幾乎相等’,民眾難以承受,生出怨恨憤懣情緒。《尚書》說:‘上天耳聰目明,其實是人民耳聰目明,上天顯示威力,實際是人民顯示威力。’(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這是說上天的獎賞和懲罰,隨民意、順民心啊。”

魏明帝下詔強征民女。高堂隆病危,口授奏書說:“上天不特別親近誰,隻輔佐護佑有德之人。民眾頌揚德政,政權存續的時間自然長久;下麵怨聲載道,上天就會選擇新的賢能取而代之。由此看來,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隻是陛下您的天下。”(《資治通鑒》卷73)

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

唐太宗很是注意對繼承人的教育,曾對身邊大臣說:“自從我立李治為太子,一有機會便親自加以教誨。看見他用餐,便說:‘你知道耕種的艱難,就能夠長久有飯吃。’看見他騎馬,便說:‘你知道張弛有度,從而體恤馬力,就能夠經常有馬騎。’看見他坐船,便說:‘水能夠載船,也能夠翻船,百姓如同水,君主如同船。’ (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民猶水也,君猶舟也。)見到他在樹下休息便說:‘木材經過墨線規劃才能夠正直,君主隻有采納諫言才能夠聖明。’”(《資治通鑒》卷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