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和政(2)(2 / 3)

也是南北朝時,北周進攻北齊都城晉陽。北齊國主高延宗在作戰中力量用盡,被北周軍隊活捉。北周國主宇文邕下馬握住他的手,高延宗推辭說:“我這死人的手,怎麼敢靠近天子!”宇文邕說:“兩個國家的天子,沒有恩怨仇恨,都是為了百姓而來。我永遠不會加害於您,不必害怕。”遂請高延宗重新穿戴衣帽,以禮相見。見此情景,北齊宰相唐邕等都投降了北周。(《資治通鑒》卷172)

亡國之政

唐太宗對黃門侍郎王珪說:“國家設置中書省、門下省,本來就是為了相互檢查監督,中書省起草詔令有不恰當和錯誤之處,門下省進行駁斥和糾正。每個人的心思不一樣,看到眼裏的也就不一樣,人們之間的辯論、質疑,務求恰當,這種情況下,放棄個人意見去服從別人,又有什麼害處!最近有人維護自己的短處,發展成怨恨仇隙,或者因為回避私人恩怨,明知錯誤也不給與糾正,這都是為了個人的麵子和情緒,不顧億萬民眾的利益,這是導致亡國的政治啊(此乃亡國之政也)。前朝隋煬帝時代,內外官吏相互順從,都自以為是明智做法,想的是災禍不會波及自己身上。到了天下大亂的時候,家國兩亡,雖然其中偶爾有人得以幸免,但也遭到輿論的貶斥,到死也不會停止。你們每個人都應當徇公忘私,不要走同樣的道路。”(《資治通鑒》卷192)

唐太宗又對群臣說:“中書、門下省,都是機樞部門,發現詔令敕書有不妥當的地方, 都應該進行爭論。近來看見的隻是順從,聽不見相反意見。如果隻是起草文書,誰又幹不了,何必一定要選擇人才來做呢!”房玄齡等人都磕頭謝罪。(《資治通鑒》卷193)

怎樣做同事

唐高宗時,狄仁傑曾經任並州法曹。同事鄭崇質應當去荒遠之地任職,他的母親年老多病。狄仁傑說:“他母親這樣一種情況,怎麼能夠讓兒子在萬裏之外為母親擔憂呢!”便去見長史藺仁基,請求代替鄭崇質的職務。藺仁基一貫與司馬李孝廉不和,這時兩人不禁互相說:“難道咱們不感到慚愧嗎!”從此二人和睦相處。(《資治通鑒》卷202)

水與土

唐朝武則天當政時,吉頊受到重用,遭到武氏子弟的忌恨,被排擠出朝廷。出京那天,武則天召見吉頊。他流著淚說:“臣如今遠離朝廷,永遠沒有再見到陛下的機會了,希望能夠進一言。”

武則天讓他坐下,問他要說什麼。吉頊問:“水與土合在一起成為泥,二者還有爭鬥嗎?”

武則天答:“沒有。”

吉頊又問:“那麼分成兩半,一半給佛家,一半給道家,有爭鬥嗎?”

武則天答:“有。”

吉頊叩頭說:“李氏皇族、武氏外戚各守本分,則天下安定。如今已經立李氏為太子,而武氏外戚依然保留王位,陛下如此安排,隻能使他們日後發生爭鬥,雙方都得不到安寧。”

武則天說:“我也知道這些,但事已至此,沒有辦法了。”(《資治通鑒》卷206)

鬥則兩傷

唐朝玄宗時,韓休與蕭嵩共同擔任宰相,韓休多次當著皇帝的麵與蕭嵩發生爭執,揭他的短處,玄宗很不高興。

蕭嵩請求告老還鄉。玄宗說:“我又沒有厭惡你,你為什麼急於離去?”蕭嵩回答說:“我承蒙陛下您的厚愛擔任宰相,富貴達到了頂點。趁著您現在還沒有厭惡我,我能夠從容不迫地退休;等到您厭惡的時候,我別說退休了,恐怕連腦袋也保不住!”說著眼淚便流了下來。玄宗讓他下去,說要好好想想這件事。

不久詔令下達,蕭嵩和韓休一起受到降職處理,京兆尹裴耀卿和前任中書侍郎張九齡擔任宰相。(《資治通鑒》卷213)

安定帶來的奇跡

唐僖宗時,東都洛陽經過黃巢之亂,又遭到秦宗權、孫儒的蹂躪,隻剩下了殘垣斷壁。河南尹張全義剛到這裏時,累累白骨遮蔽了大地,滿目淒涼,居民總共不到一百戶。張全義豎起旗幟,張榜布告,招收安撫流民,號召他們種植耕作。除了殺人者處死外,其餘罪犯隻是給予鞭打杖擊,再加上減免租稅,來投奔的民眾就像市場上的人那麼多。不過幾年工夫,河南各地的城市、店鋪、小巷,便恢複到了原來的水平,各縣戶口,大多也達到了原來的數量,莊稼和桑麻一片茂盛,看不見空曠的土地。各地供養的軍隊,大縣7000人,小縣也不下2000人。(《資治通鑒》卷257)

唐僖宗和唐昭宗兩朝,淮南一帶連續6年遭受戰亂,當地百姓幾乎跑光了。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剛到這裏時,賞賜將領官吏,能拿出來的布帛不過幾尺,銀錢不到幾百。他曾經打算采取強製百姓與官府交易的辦法來聚斂錢財,被掌書記高勖勸住。高勖的意見是,可以跟別的地方做生意賺錢,對淮南當地隻能督促農桑,發展生產,說用不了幾年,倉庫自然就會充實。楊行密聽從了高勖的建議,招收安撫流民,減輕徭役降低賦稅,隻用了幾年時間,官府和人民都富裕起來,幾乎恢複到了太平盛世時的光景。(《資治通鑒》卷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