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時,後梁進攻河東潞州,守將李嗣昭在圍困中堅持了一年多,士兵百姓挨餓受凍,死了一大半,市井一片蕭條。解圍後,李嗣昭獎勵督促生產,減租寬刑,沒用多久,潞州便恢複了元氣,繁華再現。(《資治通鑒》卷266)
小結
故事中伯陽的論述,分出兩種和,用原話說,一種叫“以他平他”,另一種叫“去和而取同”。所謂“去和而取同”,就是拋開各自獨立條件下的相互促進,一味追求相同。“以他平他”則不是這樣,“他”,他者,意味保持獨立性,平的意思是調和,也就是雙方彼此相適應。伯陽讚成“以他平他”,認為這種和才是真正的和,才是治政者應該堅持的和。
可以說,和政是為政的目標。前麵的仁政、德政、法政、善政、廉政、簡政、寬政、信政、勤政,它們的實施,都是為了創造和諧局麵,就是古典小說喜歡說的國泰民安、海晏河清、時和歲豐,按照《孝經》的用語,叫“天下和平”。具體到今天來說,就是全麵貫徹和諧理念,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建設各個領域推進協調發展,同時協調各領域建設之間的平衡,特別是通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保持社會的和諧穩定,從而全麵實現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二)和平
要義
東漢學者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儒:“儒,柔也。”這就告訴我們,儒是以柔的方式與世界打交道。孔子一向不喜歡兵戰,見不得好勇鬥狠,視其為“惡勇”,反對以強權壓人的暴政,追求溫和的仁政,凡此種種都可以看做是柔的注腳。用在為政上,就是倡導和平,與四鄰和睦相處。
故事
化劍為犁
孔子北遊時向東登上農山,子貢、子路、顏回跟在後麵。孔子站在山頂,歎息道:“登高遠望,常使人心中湧起悲愴。”他轉頭對三個學生說:“我想聽聽你們的誌向。”
子路豪情萬丈,說:“我希望能夠統領手持月亮般白色箭羽、太陽般紅色箭羽的戰士,出現在鍾鼓之聲響徹天空、旌旗翻飛覆蓋大地的戰場上。我命令全軍向敵人大舉進攻,奪取千裏土地,這樣的壯舉隻有我子路能夠擔當!”他驕傲地望了子貢和顏回一眼,補充道:“到時候請兩位同學做我的副官。”
孔子說:“真是勇士啊!多麼激昂的場麵!”
子貢心潮澎湃,說:“在齊國和楚國這兩個大國即將決戰於莽莽蒼蒼大地上的時候,兩軍相對,旌旗相望,塵埃相接,戰爭一觸即發。關鍵時刻,我希望我頭戴白冠身著白衣,乘一輛車,在凶光閃耀的鋒利兵刃中奔走於雙方,化解兩國糾紛,這樣的善舉隻有我子貢能夠做到!”他驕傲地望了子路和顏回一眼,補充道:“到時候請兩位同學做我的助手。”
孔子說:“真是辯士啊!多麼神奇的場麵!”
輪到顏回了,他隻是笑了笑,沒有說話。
孔子問:“你為何不談自己的誌向?”
顏回說:“文的和武的這兩個方麵已經讓兩位同學說盡了,我哪裏敢再摻和呢?”
孔子看了他片刻,說:“我看你是心存鄙薄,不願意走他們的路子,我想聽聽你的想法。”
顏回說:“我聽說,鹹魚與蘭花、白芷不能裝在同一個匣子裏,堯、舜二位聖主與桀、紂二位暴君不能在同一個國家施政。我與兩位同學的誌向不同。我希望遇到英明的君主而輔佐他,不去加高加厚內城和外城,不去加寬加深護城河,化劍為犁,使天下千秋萬代永無戰爭。”他平靜地望了子路和子貢一眼,補充道:“那時候,還用得著子路慷慨激昂地奔赴戰場,子貢風塵仆仆地周旋於雙方嗎?”
孔子說:“真是賢士啊!多麼美好的場麵。”
子路說:“我們想聽聽夫子的誌向。”
孔子道:“顏回的誌向就是我的誌向。到時候,我將背上行李,去做顏回的家臣。”《孔子集句·卷九·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