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和政(3)(1 / 3)

孔子避戰

孔子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往衛國遊說國君衛靈公。衛靈公對德治不感興趣,問起了作戰布陣的方法。孔子對答說:“禮製方麵的事我曾經聽說過,軍旅之事卻不曾學習過。”於是很快離開了衛國。

後來,他的學生冉求給魯國的執政大夫季康子做家臣,帶兵與齊國打了一仗,贏了。季康子挺驚訝,便問冉求:“你的這個本領是天生的還是學來的?”冉求說:“跟孔子學的。”季康子問:“孔子是怎樣的人?”冉求答道:“使用他一定要有正當的理由,讓他把德政傳播給百姓,這樣做即使詢問鬼神也不會有所遺憾。但如果讓孔子像我一樣帶兵打仗,就是封給他25000家人口,先生也絕不會幹的。”

孔子走了幾個諸侯國後,又回到衛國。卿大夫孔文子打算用兵,問孔子計謀。孔子說自己不懂軍事,推掉了。回來後立即吩咐準備車子離開,孔文子堅決挽留,可一點用也沒有。就這樣,孔子結束了周遊列國的行程,回到了魯國。(《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退兵

孔子周遊列國,前往宋國,路過匡這個地方。

孔子的故國魯國有一個人叫陽虎,與孔子長得很像。他曾經率軍攻打過匡,當地人非常恨他。他們看到孔子,以為是陽虎,認為報仇的機會來了,就派兵包圍了孔子居住的屋子。

子路好武而性格急躁,舉起戟要衝出去與匡人拚命。孔子訓斥說:“講仁義的人難道也不能避免世俗習氣嗎?《詩經》《尚書》傳播不開,禮樂不能振興,是我孔丘的過錯;而我的相貌像陽虎,卻不是我的罪過,是天命啊!”

然後他叫著子路的字說:“仲由來唱歌,我來和你。”

於是,子路亮開嗓子唱起歌來。孔子跟著唱。唱完三遍,士兵就退走了。(《說苑·卷十七·雜言》)

孔子對戰爭的另一麵

齊國進攻魯國。孔子的不少學生參加了戰鬥。

魯國先國君魯昭公的兒子公為也參加了戰鬥。他帶著一個名叫汪錡的小僮乘戰車一起戰死。按照禮製規定,未成年人死去,下葬時穿的服裝的規格要低於成年人。孔子認為汪錡可以穿成年人服裝,說:“未成年人拿起武器保衛國家,戰死的可以不按夭折來對待。”

學生冉求作戰非常勇敢,使用長矛刺殺敵人。孔子說:“他這麼做是符合道義的。”(《左傳·哀公十一年》)

四年後,齊國發生內亂,執政大夫田常殺死了國君齊簡公。孔子聽說後,齋戒三天,然後三次進見魯國國君魯哀公,要求魯國出兵討伐田氏。魯哀公問:“魯國已經被齊國削弱很久了,您建議討伐強大的敵人,能行嗎?”

孔子說:“田常殺害了他的國君,民眾反對他的有一半。以我們魯國全國的民眾,加上齊國民眾的一半,是有把握取勝的。”

魯哀公讓孔子找執政大夫季康子商量。孔子告辭出來,對別人說:“我曾經位列魯國大夫,不敢不把自己的意見報告國君。”(《左傳·哀公十四年》)

戰爭是最大罪惡

孟子曾經對罪惡等級進行過劃分。他從孔子批評學生冉求說起。當時冉求幫助魯國大貴族季氏斂財,孔子斷絕與冉求的師生關係,號召學生們群起而攻之。孟子說:“由此可見,不促進君主實行仁政而幫助他斂財,是遭到孔子鄙棄的,就別說是幫助君主發動戰爭了。為爭奪土地去作戰,殺死的人遍布原野;為爭奪城池去作戰,殺死的人遍布街巷,這就叫硬讓泥土吃人肉,死刑都容納不下這種罪行。所以,好戰的人應該遭受最重的刑罰,鼓吹連橫合縱的人應受次一等刑罰,破壞草場私分土地的人應受再次一等的刑罰。”(《孟子·離婁上》)

不能以鄰為壑

白圭說:“我治理水患比大禹高明。”

孟子說:“你錯了。大禹治理水患,是順著水的本性進行疏導,從而將水引入四海。而你呢,卻把水引向鄰國那裏去。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這是仁人最為厭惡的事情。你錯了。”(《孟子·告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