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戰者必亡
戰國時期,齊湣(mǐn)王滅掉宋國後十分驕傲,便向南侵入楚國,向西攻打趙、魏、韓諸國,還想吞並周國,自立為天子。齊湣王一意孤行,誰勸他,他殺誰。各國苦於齊湣王的驕橫暴虐,爭相參加燕國大將樂毅討伐齊國的戰爭。樂毅長驅直入,齊國大亂,湣王出逃,落腳莒地。楚國派淖齒率軍前去援救,被齊湣王任命為相國。淖齒反水,抓住湣王,曆數他的罪過,質問道:“千乘、博昌之間的方圓幾百裏地,天降血雨浸濕衣服,你齊王知道嗎?”湣王答:“知道。”又問:“嬴、博之間,大地塌陷,泉水上湧,你齊王知道嗎?”回答:“知道。”“有人堵著宮門哭泣,卻不見人影,離開時聲音又響起,你齊王知道嗎?”“知道。”淖齒最後說:“天降血雨,是上天警告你;地裂湧泉,是大地警告你;人堵著宮門哭,是人警告你。天、地、人都發出警告,而你卻不知悔改,你還想不死嗎!”於是殺掉了齊湣王。(《資治通鑒·卷4》)
三國時,吳主孫亮倚重諸葛恪,把軍政大權托付給他,讓他都督中外諸軍事。諸葛恪準備對魏國大舉用兵。丹陽太守聶友與諸葛恪很有交情,寫信勸他打消這個念頭,說這違背天時地利人和,純屬個人意氣用事。諸葛恪不聽。滕胤也勸諸葛恪體恤民力,給百姓以休養生息的機會,說大家都不想打仗,就你一個人要打,能勝利嗎?他還是不聽。於是諸葛恪傾全國之力率領20萬大軍進犯魏國。魏國汝南太守鄧艾認為諸葛恪必敗,因為他不顧民眾死活,熱衷於對外戰爭。果然,諸葛恪大敗而歸,被吳主誘殺,誅滅三族。(《資治通鑒》卷76)
用兵的目的
戰國時期,一個叫陳囂的人問荀況(即荀子):“先生您議論用兵,總是以仁義為根本。然而仁者愛人,義者循理,怎麼能夠把仁義用於兵戰呢?要知道,凡是用兵都以爭奪為目的。”
荀況說:“仁者愛人,正是出於愛人,所以才去憎惡那些害人的人;義者循理,正是出於循理,所以才去憎惡那些作亂的人。因此用兵的目的在於阻止殘暴、清除禍害,而不是為了爭奪。(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資治通鑒》卷6)
西漢文帝時,匈奴經常挑起邊界戰爭。晁錯上書文帝,主張少用兵,說:“刀兵是不祥之物,戰爭是凶險之事;戰爭損耗巨大,一場大戰下來,國力立刻就會由大變小,由強變弱。用人的生命去決勝負,失利就難以重振國威,後悔都來不及了。”之後再次上書說:“臣聽說秦朝起兵攻打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不是為了保衛邊境安寧、保護民眾的生命,而是出於殘暴貪婪,一心想擴大國家疆域,結果功業還沒有建立,自己的天下已經大亂了。”(《資治通鑒》卷15)
和勝於戰
西漢惠帝以宗室女子做公主嫁給匈奴冒頓單於。當時匈奴勢頭強健,冒頓很是狂妄,寫信派使者送給呂太後,措詞極為褻汙傲慢。太後大怒,召集將相大臣,商議要殺掉來使,發兵攻打匈奴。樊噲自告奮勇,說給他10大軍,就可以橫掃北疆。中郎將季布說:“樊噲真該殺!從前匈奴在平城圍困高帝(劉邦),那時漢兵有32萬,樊噲身為上將軍,束手無策。如今四方百姓哀苦之聲尚未斷絕,受傷兵士剛能起身,樊噲就說什麼以10萬軍隊橫掃匈奴,純粹是吹牛皮,想搞亂天下!況且,匈奴野蠻,什麼也不懂,聽了他的好話不必高興,聽了他的謾罵也不值得生氣。”呂太後被季布說服了,派使者送去回信,十分謙遜地致以歉意,並送給匈奴2乘車、8匹馬。冒頓接信後派使臣前來道歉,說:“我們從不知道中國的禮義,感謝陛下的寬恕。”於是獻上馬匹,與漢朝和親續好。(《資治通鑒》卷12)
五代時,吳越國與吳國交戰。吳國將領提出襲取蘇州,主帥徐溫體恤士卒勞累,沒有答應。時值大旱,水路幹涸,將領們又提出,吳越國軍隊主要依靠的是船隻,此乃天賜良機,應該發揮吳國的騎兵和步兵優勢,一舉全殲敵人。徐溫體恤百姓的困苦,沒有答應。之後,徐溫歸還了吳越國的俘虜,吳越王也表示友好。自此吳國停止了作戰,30多個州的百姓享受了20多年安居樂業的日子。(《資治通鑒》卷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