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末黃巢進犯長安以來,天下血戰幾十年,其後戰事稍安。五代時南唐(前身是吳國)建立,自認唐朝宗室後裔。李灝即位時,長江、淮河一帶連年豐收,日子好過了許多。這時群臣爭著上言,主張出兵北伐,恢複往昔盛唐的疆域。李灝說:“我從小就生活在軍旅中,目睹兵災對民眾造成的深深傷害,不忍心再提戰爭。讓別國的百姓安寧,我的百姓也就安寧了,還有什麼需要索求的呢!”南漢國主劉龔派使者前來,謀求共同奪取楚國,平分疆土,李灝也沒有答應。(《資治通鑒》卷282)
李灝的繼任者李璟因連年出師無功,商議停止用兵以休養生息。有人說:希望陛下幾十年不用兵,這樣就可以實現小康了。李璟說:“我將終身不再用兵,何止幾十年呢!”(《資治通鑒》卷291)
戰爭是凶險之事
西漢時,主父偃上書武帝,談了九件事情,其中八件是律令,一件是建議停止對匈奴用兵。關於後一件事,開頭是這麼說的:“《司馬法》說:‘國家雖然強大,喜好戰爭必定滅亡;天下雖然太平,忘掉戰爭必定危險。’憤怒是逆德之舉,兵器是不祥之物,爭鬥是下等品性。那些追求戰爭勝利、窮兵黷武的人,沒有不悔恨的(夫務戰勝,窮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資治通鑒》卷18)
東漢和帝時,大將軍竇憲決定發兵討伐匈奴。群臣紛紛勸阻,認為匈奴並未侵犯邊塞,此舉純屬勞民傷財。竇憲不理。侍禦史魯恭上書說:“現在正值盛春時分,卻大興戰事,征發兵役,為遠征匈奴而攪擾全國,實在不符合恩待自己國家的原則。萬民百姓,乃是上天所生。上天愛護其所生者,如同父母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天下萬物中,隻要有一物不能安適,天象就會為之發生錯亂,何況不得安適的是人呢!(一物有不得其所,則天氣為之舛錯,況於人乎!)所以對於愛民者,上天必有回報。”(《資治通鑒》卷47)
東漢順帝時,朝廷對羌人用兵。安定郡上計掾皇甫規上書說:馬賢等人統軍四年,沒有得到成功,出兵遠征的費用,已將近一百億,這些經費出自齊地百姓,不少流入貪官汙吏之手。民眾走投無路,許多人淪落為盜賊,青州和徐州一片荒蕪,百姓背負孩子四散逃亡。我每每想到戰事,便歎息不已。(《資治通鑒》卷52)
唐昭宗時,藩鎮割據日益嚴重。西川諸將勸說節度使王建乘鳳翔節度使李茂貞衰弱的機會,攻取鳳翔。王建就此詢問節度判官馮涓,馮涓說:“兵戰是凶器,殘害百姓,消耗錢財,不可窮兵黷武。(兵者凶器,殘民耗財,不可窮也。)不如與李茂貞和親,締結婚姻。無事時發展農業生產,訓練軍隊,保衛鞏固邊界;有事時則觀測時機,看準破綻而行動,可保萬無一失。”王建說:“好。”(《資治通鑒》卷265)
五兵
西漢宣帝時,匈奴插手西域,與漢朝發生矛盾,有人主張對匈奴用兵。
丞相魏相上書勸阻道:“我聽說,為解救危亂、誅除凶暴而起兵,稱為‘義兵’,兵行仁義,可稱王於天下。受到敵人的侵略,不得已起兵應戰,稱為‘應兵’,也可以取得勝利。為了一點微小仇恨,忍不住憤而起兵,稱為‘忿兵’,忿兵往往失敗。貪圖別國的土地、財富而起兵,稱為‘貪兵’,貪兵必破滅。自恃國家強大、人口眾多,在敵方麵前顯示自己的威力,稱之為‘驕兵’,驕兵必徹底完蛋。以上五種結果,不僅是人事,更是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