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孤獨而芬芳(2 / 2)

學問用時方知少,我又開始求根溯源地向達爾文老先生發問了,我又看了那部被稱為“讓人類真正認識自然和自己的創世巨典”——《物種起源》。這是一本難讀的書,但還是囫圇吞棗地知道了“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初步原理。有趣好讀的是英國《獨立報》園林版記者安娜·帕福德的《植物的故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植物改變了世界,或者說植物是世界改變的標誌。這是我讀了這本書的感受。據說,前蘇聯的一位作家寫了關於蜜蜂的小說,比專業研究蜜蜂的專家還精通,後來被國家科學院聘請為通訊院士。中國有這樣的作家嗎?

為給自己隱居山林的低碳生活壯膽,我又請來一位美國作家亨利· 戴維· 梭羅,我翻開了他一百多年前寫的那本《瓦爾登湖》。第一頁是徐遲先生說的話,他是這本書的譯者。“你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嗎?如果你的心並沒有安靜下來,我說,你也許最好先把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後再打開這本書。”因為這位梭羅先生是與孤獨為伴的,他的一生十分簡單,十分安靜。他1837年從哈佛大學畢業回到家鄉康科德城執教兩年,然後就住到大作家愛默生家當門徒。1845年,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把斧子,跑進了荒無人跡的瓦爾登湖畔的山林裏,蓋了一間簡易的房子住了下來。1854年,他寫了這本《瓦爾登湖》。徐老告訴我,這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其分析生活、批判習俗,有獨到之處。也許自然處境相似,我尚可讀下去,那許多篇頁的形象描繪,優美細致,像湖水般純潔透明,像山林般茂密翠綠;而一些篇頁說理透徹,十分精辟,對百年後為自己窮奢極欲而耗盡天下資源的人類是有深刻教益的。徐老特別提示讀者,讀這本書最好在黃昏之後,“心情漸漸地寂寞和恬靜下來,再讀此書,則忽然又頗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處辨不出味道的章節,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肺,動我衷腸。到了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這《瓦爾登湖》毫不晦澀,清澄到底,吟誦之下,不禁為之神往”。遵徐老之囑,一試讀,果然如此。大概是因為我過著和梭羅相似的生活,種地栽樹,自給自足;靜心讀書,心無旁騖。感同身受,體味竟如此相同。

我不是一個專心的學者,而是一個“雜食動物”,什麼書都讀,也並無功利,隻圖一份安寧和快慰而已。我喜歡孤獨而芬芳的生活。我常想,在這物欲橫流、人心糾結、是非不斷的社會裏,能保持一份清靜和安詳,能經常和大自然親密接觸,能坐在樹蔭下,躺在草地上,靜靜地讀一本書,那是很幸福的事。可惜,現在能靜心讀書的人,多乎哉,不多也。

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能保持樸素淡泊的心地,也許這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2011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