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八章 家庭應該成為勞動教育的主要場所(1 / 3)

現在,社會上的一些青年人不愛勞動,隻知追求個人享受。學校裏,有些學生不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亂花錢的現象極為普遍。對於這些現象,我細想過發生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是在現在的青年學生中,獨生子女占多數,他們從小就嬌生憤養,除了貪玩享受以外什麼都不去想,也不去做。

二是目前的考試製度,把大部分學生家長的注意都集中到了孩子的學習上。為了能讓孩子考入理想的學校,從孩子剛一上學就憋足了勁頭。他們把孩子死死地拴在家裏,不讓他們參加任何勞動,更不讓他們做家務,真正把孩子推到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成名苦讀書”的境地。

上述兩點導致現代青年學生隻圖享樂,不思勞作,隻知錢好花,不知來得不容易。追其根源,一是家長對孩子寵憤,二是應試教育所造成的弊端。

就教育的內容而言,應該是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如果隻是片麵地在某一點上過於追求,學生隻能走上畸形發展的軌道。勞動教育,它作為教育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決不能忽視的。孩子們不經過勞動教育,他們就不會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就不知道家中的收入來之不易。隻有他們親自投入到勞動中,他們才能真正認識勞動人民,認識他們的衣食父母。而勞動教育的實施不能光靠學校去抓,應該使家庭成為培養學生技能的一個重要場所。家長重視了,就會給他們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並及時地對他們進行指導和督促,他們的勞動習慣就會逐漸形成。

我也隻有一個男孩,名叫張明暉,今年15歲,上初三。孩子雖是獨生,但我們對他卻從來不慣、不寵。生活上,我們無微不至地關心他;思想上,我們一貫嚴格要求他,凡他自己能做的事情,都盡量讓他自己做,以此來培養他的勞動觀念。有些事做不好的,我們就在一旁指導。在家長的教育和指導下,他不僅能主動地把他自己的事做好,還能幫助我們大人們做一些事情。看到孩子如此勤快、懂事,我們夫妻都很欣慰。

如果要談我對孩子的勞動技能教育的體會,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一、讓孩子學會做事

孩子不會做事,是家長沒有教他做;孩子不願做事,是家長沒要求他做。惰性是每人都有的,特別是現在的獨生子女,惰性更顯十足。

教孩子做事,我們是讓孩子從整理自己的房間、被褥開始的。孩子小時,他看到大人們疊被褥,有時也跟著幫忙,我們就利用孩子的這個積極性叫他幫忙。待到孩子稍大點時,他能模仿著大人們做事了,我們就有意識地教他怎樣把被褥疊得又方又正,怎樣把疊好的被褥在床上擺放好。待到孩子能獨立做好這些事後,我們就經常讓他去做,培養他起床後疊好被褥,放好被褥的習憤。現在,雖然他自己單住一室,他還仍然保持著以前的做法。除此之外,像洗衣,收拾衣物,都已成習憤。習慣一旦養成,他也就自覺地去做事了。

二、讓孩子更多地了解生活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就是吃穿玩樂,在吃穿玩樂的背後是什麼就不知道了。

我家住農村,家裏有兩口人的田地,農活雖不太多,可我一有機會就讓孩子和我一起到地裏參加勞動。春天,我讓他和我一起去種地;複季,我讓他一起去給果樹噴灑農藥;秋季,我讓他一起和我去摘果,收秋;隆冬,我讓他和我一起去給果樹剪枝。在和我多次共同勞動的過程中,他不僅學到了如何播種,怎樣噴藥,還學到了如何貯藏水果,如何修剪等知識。更重要的是,他通過勞動感受到了烈日酷曬北風寒的滋味。在這種感受中,他體會了農民勞動的艱辛,農家收入的不易。

就是在這種感受的影響下,他認識了生活,知道體貼父母,節儉度日。這些感受,如果不是他親身參加勞動,是永遠也不會得到的。

三、少幾句埋怨,多幾分支持

孩子們主動學做家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他們不可能把事都做得很成功。一旦孩子做事失敗了,家長切勿埋怨,應幫助孩子從中找出教訓,以免傷害孩子的自信心。

有一次,我和愛人從地裏回家已經很晚了。我們剛一進家門,孩子就從屋裏迎了出來,很高興地對我們說:“我把饅頭蒸在鍋裏了。"我愛人一聽,以為是他買的現成的饅頭放在鍋裏熱呢,隨口問道,“是你買的餿頭?”孩子說:“不是買的,是我自己蒸的”。我愛人這才想起廚房裏發了一盆麵,計劃是第二天蒸餿頭的。就又問道:“你蒸餿頭誰給使的堿?”孩子說:“沒使堿。”我愛人一聽,就知道那盆麵糟踏了,蒸出的餿頭肯定沒法吃。隨口埋怨說:“你以後不會做的就別做,白糟踏東西。”為不挫傷孩子的積極性,我向愛人解釋說:“一盆麵不箅什麼,最起碼孩子從這一盆麵中,知道了蒸餿頭要用堿的知識。”

還有一次,我們夫妻沒在家。中午我們回家以後,我們的孩子已經把餃子包好,等我們到家後煮餃子了。看著那些一浦歪斜的餃子,我心中暗想,孩子大了,他知道體貼父母了,他做飯的技術雖然也像他包的餃子那樣顯得不成熟,但是,他畢竟能夠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了勞動果實。

自那以後,我們的孩子做飯的膽子越來越大。現在他已能獨自做成十幾樣家常便飯,會炒幾樣常吃的小菜了。

我覺得,勞動技術教育不能隻靠學校,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為了幫助孩子早日成才,家庭應該成為勞動技術教育的重要場所。

孩子同樣需要尊重

尊重乃敬重或重視之意。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尊重,每個人都應該尊重別人。這裏包括,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權利、尊重他人的勞動。對孩子也不例外,因為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具有獨立的人格。

我的孩子今年十四歲,讀初一。他算得上是一個知規矩、懂禮貌的孩子,這當然要歸功於學校的教育,但是家庭的熏陶也是不可忽視的。在對孩子的養成教育中,我除了給他以關懷愛護外,同時給他以必要的尊重,我覺得這樣做的結果比空洞的說教要好得多。平時,我和孩子談話都是平等的,從不強迫命令他做這做那。我曾經這樣問過孩子:“你希望我做你的媽媽呢,還是希望我做你的朋友呢?”孩子想了想,頑皮地說:“在我需要您幫助的時候,您做我的媽媽好;在我想玩的時候,您還是做我的朋友好。”我的孩子就是在這樣平等和諧的氛圍中一天天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