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旗袍飄揚(1 / 3)

港台的女演員中,張曼玉是最適宜穿旗袍的。風行一時的電影《花樣年華》,實現了女人與旗袍最經典最完美的結合:張曼玉穿一襲鑲金絲的大紅旗袍,把一位舊上海的幽怨少婦給演活了。旗袍套在張曼玉這樣的女人身上,頓時顯得有生命有靈魂了。這部彌漫著懷舊情緒的電影,無形中在為旗袍做廣告。以致許多女觀眾產生了旗袍情結,恨不得趕緊找個上了年歲的裁縫替自己做一套。還有什麼服裝款式,能比旗袍更恰切地裝綴中國女性的花樣年華?

後來,張曼玉又穿著這件旗袍去法國參加電影節,使洋佬們大為驚豔。巴黎雖然是世界時裝之都,在來自東方的旗袍麵前也不敢表現絲毫的傲慢。張曼玉穿上旗袍,如魚得水,既端莊典雅,又風情萬端。仿佛一下子就回到海上繁華夢之中,回到一個風花雪月的時代。估計在西方人眼中,旗袍是最能烘托女性曲線美的服飾。張曼玉穿著長及足踝的旗袍(玉腿卻又在兩側的開叉處若隱若現),雖然猶抱琵琶半遮麵,似乎比紐約地鐵站口被風掀起超短裙的夢露還要性感。

然而,旗袍的源頭並不在香港,也不在上海,而是在北京。

清兵入關之後,駐防北京地區的八旗軍就占其總兵力的一半,況且將士們都是帶家屬的,因而形成龐大的“京旗”集團。他們的後代被稱為旗人(或八旗子弟)。旗下婦女所穿的民族服裝,也就被叫作旗袍。

旗袍最初是一種很寬鬆的長袍(沒有後來那麼緊的腰身),既防寒保暖,又便於騎馬或勞動。當時滿洲婦女與漢族婦女最大的區別,一是不纏足,二是不穿裙子穿旗袍。她們一直保持著自己的傳統。

看慈禧太後的老照片,可以對清代的旗袍有較直觀的印象。我手邊就有一幅,估計是她六十大壽時在頤和園拍攝的。穿旗袍的葉赫那拉氏,花樣年華時迷倒過一國之君鹹豐。再美的人也會老的,慈禧晚年的形象,卻依然雍容華貴。她的旗袍不同凡響,刺繡著繁複的花鳥圖案,而且鑲嵌金邊。袖口和下擺都呈喇叭狀。慈禧雖未像武則天那樣正式稱帝,但掌握政權達48年,實際上已相當於女皇(或女太上皇)。她垂簾聽政時所穿的這一身禮服,恐怕算所有旗袍中最尊貴的一件,多多少少帶有“龍袍”的性質。在那風雲變幻的半個世紀裏,大清的江山是由一襲旗袍所控製的。旗袍啊旗袍,曾經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慈禧之所以能牢牢抓住鹹豐的心(一如楊貴妃之於唐明皇),一方麵因為她非花瓶式的女人,頗具心計,另一方麵,還在於她很會打扮,常有新意,是宮中難得的一大“摩登女郎”,使三千粉黛無顏色。她甚至對發型與頭飾加以變革,從而領導時尚新潮流:“孝欽皇後時製成新式,較往時之髻尤高;滿洲婦女鹹效之。”榮登皇太後之寶座後,對服飾的要求更加苛刻,“常禦之服為黃緞袍,上繡粉紅色大牡丹花”,而且“外邊罩著用三千五百顆珍珠串成網狀的大披肩,頭上常是並排幾朵大花,再加各種珠寶流蘇,風流之極,為宮中一大奇談”(苑洪琪語)。估計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以及俄國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日常也不敢如此鋪張浪費。慈禧每年享有綢緞布匹一百六十匹的份額,但幾乎總要“超標”。要這麼多的綾羅綢緞做什麼?做旗袍唄!慈禧擁有帝國最好的時裝設計師與縫紉師。

慈禧終生都穿旗袍。唯一一次改穿平民化的漢族服裝,是1900年,八國聯軍兵臨城下,十萬火急,慈禧隻好化裝成農婦(怕被追兵發現),去西安逃荒要飯去了。那一路上淒風苦雨,慈禧不僅披著老棉襖,而且吃了窩窩頭。吃膩了山珍海味的“老佛爺”,居然還覺得窩窩頭是天下頂好吃的東西;事後還宮時曾令禦膳房仿製。她是否還覺得旅途上的老棉襖,要比宮廷的黃緞袍更實用更溫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