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旗袍飄揚(2 / 3)

而旗袍本身的價值並未因之貶低。恐怕因為慈禧太後穿過,它所隱藏的皇家之風、王者之氣——或者說貴族格調,似乎至今尚未完全湮滅。畢竟,它曾經傾國傾城,裝扮過整整一個王朝的婦女——除了慈禧之外,還有珍妃,還有紫禁城內寂寞無名的三千宮女,還有大大小小的福晉(王爺的妻子)、命婦(有封號的官員的妻子)、格格(皇族女兒的稱號)……估計連賽金花之流的娼妓,也靠穿旗袍附庸風雅。

清亡以後,旗袍並未立即煙消雲散。肖伯青回憶1924年元宵節去鼓樓前大街看花燈,看見不少的旗人婦女:“穿長旗袍,梳大板頭,麵部擦了胭脂粉,長身玉立,端莊大方,雜在人群中看燈看花。這時辛亥革命雖已十餘年,但旗人婦女著旗袍的風氣,仍存在於民間。”而旗人婦女很容易分辨,“她們穿著旗袍,下邊是天足,上邊是常梳著大板頭,就像《四郎探母》中鐵鏡公主梳的那種發式。或隻腦後梳上兩塊黑緞子糊的板,好像蟬翼似的……尤其是王公命婦家的婦女外出,總是塗脂抹粉,穿上盛裝的。”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將軍將退位的溥儀驅逐出紫禁城。“從這一天起,在全北京的大街上再也看不到梳大板頭的婦女了……北京幾百年來旗人婦女梳大板頭的風氣,到這時根本絕跡了。說來也奇怪,北京街頭梳大板頭的不見了,穿木頭底鞋的沒有了,而旗人婦女穿的旗袍卻悄悄地在北京市民中流行起來了。很快地從北京流傳出去。20年代中葉起,婦女穿旗袍已風靡全國,不僅各大城市婦女穿裙子的少了,都穿上了旗袍,連鄉村婦女也穿上旗袍了。”看來旗袍的生命力真夠強的。恰如白居易筆下的離離原上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而且越演越烈。

在我想象中,“五四”前後北平的女大學生,通常穿著丹士林布料的單色旗袍,再加上雪白的毛線圍巾、輕便的黑布鞋。譬如魯迅所悼念的劉和珍君以及他的學生許廣平,譬如死後葬於陶然亭的才女石評梅,譬如楊沫小說《青春之歌》裏的林道靜,都是如此打扮。她們有時在長安街上撒傳單,有時又夾著書本坐在人力車上,去上課或去自由戀愛。那是早春二月啊。我在歲末的梆聲中幻覺著這一係列新女性清純的背影。她們使旗袍變得樸素了,也變得更有思想了。

後來,新月派女詩人林徽因,以及會演話劇的貴婦人陸小曼,都穿過這種經過“改良”的旗袍,使風流才子徐誌摩(當代的唐伯虎)大為傾倒。穿旗袍係圍巾的“林妹妹”(徽因),曾陪伴誌摩與前來北京訪問的印度詩人泰戈爾合影。林徽因的旗袍,已進人中國的新詩史了。

旗袍曾是老北京的特色。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它卻大出風頭。上海的時髦女郎,極具匠心地修改旗袍的風格,既保留了國粹,又顯得洋味十足。旗袍,似乎迎來了真正屬於自己的“花樣年華”。在征服了紫禁城之後,又風靡了十裏洋場。

讀張愛玲的小說,即使塗去作者的署名,你也能判斷出:那絕對是穿新式旗袍的上海小女人寫下的。意境的華麗自不用說了,甚至連文字,都像旗袍上的針腳一樣縝密而又周詳。我沒找到張愛玲穿旗袍的照片。但我想,這滬上的一代名媛穿旗袍的造型,應該不比張曼玉遜色。至少,她會使旗袍顯得更有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