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北京:品讀潭柘寺(2 / 2)

不是老嫌眾香客川流不息的噪雜攪了遊興?這下好了,歪打正著,偌大的一幢山門為我獨開,偌大的一座古寺任我獨訪,不期而遇的清幽讓我的每一步都邁得非常的富有!這一頭久久坐擁天王殿東側的鼎鼎大銅鍋,兩米的口徑傾述著幾代僧人燒火做飯三餐複三餐周而複始的承傳;那一端眼抱齋堂院四株參天的帝王古木,龜裂的樹皮飽含了數朝的善男信女三叩九拜冉冉飄起的線香無數……

穿行在這紅牆碧瓦圈出的佛教領地,一步一步拾級而上,才發現大小殿堂依山勢遞次而起,層層高升,我氣喘微微享受著這獨特的“爬廟”快感,興衝衝直抵寺院的最高處——觀音殿。猛然發現潭柘寺本身就是如同坐在椅子上參禪的巨佛,於是再懶得對殿中的金身菩薩多看一眼,殿上那乾隆題字更不值一顧,惟立身殿外的院台,俯瞰寺院建築群錯落有秩的屋瓦陣,再放眼天地間,隻見冬陽一朵正在蒼茫中淡去,空朦的暮色悄悄從四下襲來,還有清寂的燕山風癢癢地拂過雙耳,突然有種期待掠過心扉,或壓根就分明是昨夜的撞擊殘留的餘波未息:鍾聲,我久違的寺廟鍾聲!餘自幼與南普陀為鄰,夜夜伴著寺廟的鍾聲入夢,如今群樓的屏鄣繁華的音波早已消弭了兒時寧馨的夜語,潭柘寺的幽靜讓我悄然悟出了多少年來心含的隱約……

也許不消多久,當古佛青燈的微光含含糊糊勾住潭柘寺墨濃墨淡的輪廓,寺院的鍾聲便如青銅色的漣漪,在天地幽幽的夜湖裏清冽地蕩出一圈圈最大的方圓……廟宇的幽靜虛無飄渺,惟鍾之鳴響方能將這寂靜清修一下一下地植入人之心田,讓你真正享有。想來佛可以不信,菩薩可以不拜,香可以不燒,甚至廟可以不進,但寺院的鍾聲卻不能不聽,也不可能不聽:一首《楓橋夜泊》千年傳詠,六齡學童,已朗朗誦讀;一曲《濤聲依舊》風靡九州,城鄉男女,共唱鍾情;其實詩也罷歌也罷,詞裏曲間靈動著寒山寺永遠的鍾聲!這古寺的擊響簡直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天籟中不可或缺的一音。朱自清先生的《潭柘寺》雖然有味,卻不甚耐嚼,或許就因為他那“潭柘寺之夜”“帶的鋪蓋薄,凍得睜著眼”,加上寺中“那幾個和尚,滿身銅臭,滿眼勢利,叫人老不能忘記,……”於是又冷又氣無心鍾聲了,而鍾聲也就自然無心於他。我無緣在潭柘寺過夜,隻能在心靈悄悄地帶上古刹的餘響,然後撥開越來越濃的暮靄,一路狂奔,去追趕那空蕩蕩的末班車……

199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