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攘外必先安內(2 / 2)

而遼朝的真金白銀都是來百姓手中的血汗錢!這一點是毋庸置疑,放在以前他不會同意,但現在他已經顧不得這麼多,對他來說度過眼前的危機才是最重要的,攘外必先安內!

當初大宋的宰相趙普便最先向太宗皇帝上奏疏,“中國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內。”這句話也完全能適用在現在的大遼身上。

大遼如今內外交困,麵臨重大統治危機,這時候為應付危機、維護統治,當以安內為中心,並以“安內”、“攘外”齊舉,方能渡過難關。

這樣的史實還有很多,張儉提筆在奏疏上寫下倆個最為經典,也最為世人熟知的事件,他要向蕭撻裏和蕭惠說明,攘外必先安內的重要性。

春秋時期,麵對外部戎狄侵擾,內部王室衰微、諸侯相爭,春秋五霸之一霸齊桓公便提出口號“尊王攘夷”——先“安內”以“尊王”,“尊王”而後才能“攘外”。”

再有便是西漢時,漢景帝的老師晁錯力主削藩“攘夷必先安內”,引起當時朝廷的激烈爭論,大多數人都不同意或認為時機還未到,以竇嬰為首的認為當時應一致對外,對付匈奴。

晁錯的政治眼光非常獨到,也說服漢景帝最後選擇繼續和匈奴和親,而將注意力集中到鼓勵農耕、致力本業和守邊備塞以及削藩上。

結果,漢景帝的削藩除去了內憂,加強了中央集權,增強了國力,為後世的武帝對匈奴動武、解決邊患創造了條件。

這是多麼好的例子啊!麵對內憂外患的危機時,隻要完成安內便能得以恢複民力國力,接著便可攘外了,當初的大宋也不是如此?

澶淵之盟大宋雖然賠錢了,但卻成功和遼朝和解,專心恢複國力,內安之後真宗皇帝便給他的兒子趙禎留下了反敗為勝的機會和本錢!

張儉的這篇奏疏寫的極好,把求和之事寫的如此高大上,這不是求和,這是在為大遼爭取時間,外敵可以先妥協,內安之後再做打算!

真正打動蕭撻裏的也就是這份奏疏,好一個攘外必先安內。

蕭惠看過奏疏之後微微點頭,露出讚歎的目光道:“張相公不愧是我大遼的賢相!字字珠璣!好一個攘外必先安內,先和宋人和解之後,把國內的亂局安頓好,便可恢複往常,再與宋人抗衡!”

張儉望著兩人張了張嘴不再說話,他知道現在還不是勸誡他麼向草原退卻的時候,大遼的輝煌就在不遠,衰落的也太快了些,以至於現在的遼人還沒反應過來,還以為大遼是那麼的高高在上!

張儉不明白,為何草原民族崩潰的如此之快,與大宋相比,完全就是江河日下,一日千裏,曾經的輝煌仿佛是空中樓閣,一夜之間便坍塌的無影無蹤。

13464/440188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