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強大之後,難免就要遇到許多問題,而大宋所遇到的就是不斷發展的速度以及國力的增長。
但同時也出現了一個嚴峻的問題,大宋的發展和增長是建立在貿易上的。
眼下的大宋人口已經過億,但相比後世卻還是遠遠的不足,這些人不可能全部成為農民,也不能全部成為工人,更不可能全部成為官員。
所以大宋的職業在不斷的增加,農民,工人,匠人,官員,格物官,等等都是組成大宋百姓群體的要素。
而大宋的發展離不開這些人的同時,也離不開外朝。
趙禎之所以對圖格裏克“傾囊相授”看似是在幫助塞爾柱帝國,但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幫助大宋。
大宋在不斷的發展,塞爾柱卻在緩慢的發展,甚至是倒退,而眼下大宋的發展速度早已超過了塞爾柱和西方所有國家和文明。
一個巨大的問題便會出現,大宋把其他文明甩的太遠了,幾年,十幾年,大宋還能從西方世界賺到足夠多的錢財,可若是相差太大,幾十年後大宋將會麵臨與西方世界貿易的入不敷出。
貿易順差很可能因為技術的外泄,或是西方勞動力的廉價,而使得大宋的貿易出現逆差。
所以趙禎並沒有徹底毀滅西方文明的打算,甚至要幫助西方諸國,但另一個問題又來了,大宋也不能讓西方世界太過穩定,這樣不利於大宋在其中賺取戰爭財………………
就在趙禎思緒萬千的時候,圖格魯克提出了他的疑問,大宋每年都要舉行科舉嗎?那每次科舉所產生的官員是否會出現之前趙禎提到的冗官現象?
對於充滿求知欲的圖格裏克,趙禎是不會拒絕向他傳授科舉製度的,當然這些傳授是有限的,並不會什麼都告訴他。
更不會告訴他在大宋科舉最初仍每年舉行,但隨著實行彌封、謄錄,增加殿試等,使每一次考試的組織準備、人員安排等工作量大大增加,如果每年舉行考試,從中央到地方都會疲於奔命。因此從宋太宗以後,科舉實際上已沒有每年舉行。
但到了趙禎這裏,經過大量的改革政府部門,增加開設全新的衙門,對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加,同時教育所產出的人才數量激增,趙禎便正式規定每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
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同年進行殿試,還要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
這不光是壓縮了大宋選拔人才的周期,同時也給了天下學子以及讀書人巨大的希望和幸福。
一個人,一輩子能有多少的時光?讀書要多少年,科舉又要多少年?
趙禎的改革充分的吸納了多餘的人才,至於所謂的改革涉及了大宋的方方麵麵,也就是因為這些龐大而繁雜的改革,使得大宋需要的人才數量急劇增加,完全有能力消化掉每年出現數量龐大的人才。
至於科舉的內容上,大宋幾乎改變了原有的科舉模樣,原本大宋的科舉基本上沿襲唐製,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
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隻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
趙禎執政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變,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