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這些基礎和臨床醫學的進展所帶來的臨床上診斷和治療的變革,促進了內科護理學的發展,而內科護理學的發展,又促進了臨床診療技術的進步。例如,對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製的進一步認識,成為臨床護理以及對病人和社會人群進行健康教育的理論依據。電子監護係統用於病情監測,促進了重症監護護理學的發展,包括監護室的建設,危重病人監護及搶救技術的完善。血液淨化治療中大量臨床觀察及護理資料的積累,為血液淨化技術的改進提供了依據。器官移植和幹細胞移植術前、術後一整套護理方法的形成,是器官移植和幹細胞移植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臨床護理科研的開展,豐富了內科護理學的知識,如對病人的求醫行為、治療依從性的研究,探討了病人的行為方式和治療效果及預後之間的關係;對患有各種嚴重疾患或功能性殘疾病人的病情與功能狀況、需求、心理狀態、應對方式、生活質量、社會支持等的研究,增進了護士對病人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麵的理解,以此探討有效的護理幹預;對臨床專科護理及護理技術方麵的研究和經驗總結,為臨床護理水平和護理質量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隨著人類文明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病因和疾病譜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慢性支氣管炎、糖尿病等與生活方式、環境因素有關的疾病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性病、艾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包括一些原已基本得到控製的傳染病如結核病等,感染率和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有研究表明,現代人類的疾病約有20%與生活和社會環境有關,50% 與行為和生活方式有關,10% 與衛生服務的缺陷有關,20%與衰老、遺傳等生物學因素有關。這些變化說明了心理-社會因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從而促使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發展。與此相應的是,以人為中心的現代護理觀也取代了原有的以疾病護理為中心的護理觀。社會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視,增強了在群體層麵預防與控製疾病的意識。這些認識和觀念上的轉變,使臨床護理學包括研究的內容,已不再局限於醫院內病人的護理。護理實踐的視野正在從人的疾病向患病的人到所有的人,從個體向群體,從醫院向社區擴展。護理實踐以促進健康、預防疾病、協助康複、減輕痛苦為目的,著眼於人的生命的全過程,著眼於整體的人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環境需求。
護理工作的場所從醫院擴展到社區和家庭,是內科護理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當今的臨床護理實踐不僅指醫療機構內的臨床護理,還應包括在社區對個體和群體的護理。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己有近半數的專業護士在從事初級衛生保健,以及慢性病病人、老年人、殘疾人等重點人群的家庭護理和社區護理工作。在我國,雖然目前護士仍主要在醫院內工作,但隨著社會發展、疾病譜的變化和人口老齡化,人們對衛生服務的需求日趨增長,醫療費用增長過快,使國家、社會和群眾經濟負擔過重,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已是刻不容緩的任務,且護士將在其中起重要的角色作用。價-效醫學,亦即用最少的錢最有效地治療疾病,已成為醫療改革的重要內容。從節省衛生資源和方便服務對象出發,許多健康問題並不一定需要住院治療或長期在大醫院治療。隨著衛生保健和醫療體製的改革,醫療保險製度的逐步成熟和完善,縮短病人住院時間以節省費用是必然趨勢,這就需要大量的家庭護理、社區護理作為病人出院後的後續服務,保證病人雖離開醫院但不影響治療和康複的進程,保證治療護理的連續性和協調性。內科疾病中慢性病居多,病人出院後的治療和護理的連續性顯得更為重要。
近年來,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發展很快。通過專業起始教育和成人教育,護士隊伍的學曆結構有所改善,整體學曆層次正在提高。廣大護理專業人員以勤奮、鑽研和創新,為護理專業的學科建設與發展作出了貢獻。護理專業學生應努力學習,從思想、知識、素質和能力上,為本學科的發展,為服務於人民健康事業作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