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在17位勇士的遺像前(2 / 3)

近午夜,第一突擊隊才終於下撤到4號營地,這600多米的落差用了十多個小時。這已是個極危險的信號了,誰能預料到幾天後的滅頂之災?

這次突擊失敗了,使他們不得不重新回到海拔5100米的3號營地。人們在期待天氣轉好,然後繼續突頂。

29日,大部分人在3號營地休整,三名日方隊員在4號營地整理物資。

31日,隊員們從大本營往3號營地運輸物資。

1991年1月1日,登山隊製定出後兩天的突頂計劃。

2日,大雪。

3日,特大雪。據雲南省氣象部門說,這是30年未遇的特大雪。

3日夜,營地人員按慣例與大本營通話。此時,3號營地駐紮了這支隊伍的全部中堅力量—17位勇士。17人,有16部報話機。可以說,幾乎任何人隻要一打開報話機,就可躺在睡袋裏與大本營通話。通話內容除必要的情況通報外,便是和山下的隊友輕鬆地開開玩笑。

大本營報話機裏,宋誌義的聲音出現了:“沒什麼情況,正常,正常!大本營,放心,放心!明天給我們準備好荷包蛋,為我們慶功吧!”

22時15分,雲南隊員李之雲的聲音出現了:“大本營,大本營,這裏積雪厚度已達一米多,睡一會兒,就得到外麵去鏟鏟帳篷上的積雪。放心!就是冷,撒泡尿都掛成冰簾子啦!……”

這是3號營地與大本營的最後一次通話。

——就在這3日夜到4日淩晨之間,幾點幾分?不知道。

卡格博主峰的冰穀裏,傳來一聲巨響,有些沉悶的一聲巨響。山下有的村民被震醒。而離卡格博峰最近的雪崩以西的大本營裏,12人卻都沒有注意到這一聲響——山上雪崩的轟隆聲不斷,大家都已習以為常了。

4日,從清晨一直到傍晚,大本營都在聲嘶力竭地呼叫:

“宋誌義!宋誌義!大本營呼叫!……”

“孫維琦!孫維琦!大本營呼叫!……”

“李之雲!李之雲!……”

沒有回答。山上16台報話機一片死寂……

3號營地。這次登山的所有日本隊員(11名),還有中方的宋誌義、孫維琦、李之雲、王建華、斯那次裏、林之生,永遠不會和大本營通話了。

大本營裏,隻有12人,12人中,無一人上過3號營地,它的準確位置在哪裏?

6日,時任德欽縣委書記的和阿壽率人趕到大本營,他流著淚阻止住已急紅了眼要往山上衝的人們。他知道,此時連大本營都不安全。當知青時,他曾在大本營一帶親眼目擊過一場雪崩,幾十畝粗壯的核桃樹被拔蔥似地瞬間毀滅……6日,中國登協出動全部中堅力量趕往雲南。

9日,有關方麵派出偵察機飛赴梅裏上空搜索。

12日,西藏優秀登山家仁青平措率五名隊員日夜兼程趕往德欽。

19日,日方首批救援隊八人到達梅裏。

中國登山史上,一次驚心動魄、規模最大的冰峰搶險救援活動,從陸上空中兩麵拉開戰幕。

但是,救援隊與暴怒的雪崩和暴風雪抗爭十幾天後,由於天氣意想不到的惡劣,終未到達出事地點。從航空照片上看到的雪崩覆蓋麵積達25萬平方米,完全是一次突發性的百萬噸巨大雪崩,造成了這17位勇士沒有生還希望的那一場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