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大自然之懷(3 / 3)

“那你們為什麼不采一些?又不重,帶下山來就是了。”

他使勁地搖起頭來:“那是山上的東西,不是我的。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動。”

一刹那間,我的眼前,浮現出那喜馬拉雅雪蓮,她那麼聖潔……南峰西側的一個山包上,掛著一大片嘩啦啦飄動的經幡,那是藏民們朝拜南迦巴瓦的地方。每到藏曆年或節日,周圍很遠的村民,甚至從百裏千裏之外而來,頂禮膜拜這座神山。他們認為,神與佛都是從聖潔的山上走下來的。對於他們,這是一種山文化,不僅具有神秘的色彩,更是偉大的。它是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對生命與人生的一種熱愛方式和理解方式。在這樣嚴酷的自然條件下,生存失去了精神支柱,能活得下去嗎?經幡也叫“風幡”或“神幡”,在西藏,有山、河、樹、人的地方,都能見到五彩繽紛、規格各異的經幡。我一看到它,心裏便受到一種撫慰而寧靜安詳起來。我們的大本營旁,藏族隊員麵對南峰也掛起了經幡。經幡上印有經文或神像圖案,有藍、白、紅、黃、綠五色。藍代表天空,白代表祥雲,紅代表火焰,黃代表大地,綠代表河水。它包容了整個人生的空間。掛幡之意,可簡單解釋為期望消災求福、好運常隨。風吹動它,猶如代表掛幡者念了一遍又一遍真經。風把幡吹散,布絲飄到哪裏,吉祥也會來到哪裏。西藏是雪山之域,人們對雪山崇敬,在它的身上披掛經幡,也是對自己生存之地的崇敬。這崇敬,本身就是一種大度和頑強生存信念的不屈之光。

藏傳佛教給人們的絕不僅僅是撫慰,還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就在我腳下這片雅魯藏布江大峽穀的神奇土地上,順江而下不遠處就是墨脫。這裏是當年全國唯一一個沒有通公路的縣。墨脫意為“花的世界”。相傳公元八世紀,佛教大師蓮花生預示眾人:當世界末日來臨時,墨脫諸山將向眾人打開,以避種種劫難。從此,這裏便成為不幸者尋求幸福之所。據說,曾有上百名來自四川等地的藏民在活佛香珠古的帶領下,翻山涉水,曆經數不盡的磨難,來到墨脫尋找這方神秘的樂土。路遇一活佛,他說:“去吧,去吧,穿過兩個峽口,翻過一座雪山,就會到白瑪協熱。4月15日山就會打開,那裏的糌粑山、牛奶湖……去吧,別留戀這苦難的人間。”人們扶老攜幼,驚喜地跋山涉水前往。原始森林裏的旱螞蝗、毒蛇、毒蜂和瘟疫奪去了不少人的生命,但奪不去人們前行的信念。走了七天之後,白瑪協熱山終於展現在虔誠的人們麵前。活佛念起咒語,搖響所有法器,不停地扔出供果,人們頂禮膜拜,手腳磨出了繭,額上磕出的血結成一層層痂,又磕出了殷紅的血,但石山依然不開。人們叫天不靈、呼地不應,又無退路,便開始忍受漫漫無盡的煎熬。人,一批批死了,埋下同伴的人很快又被別人埋葬……但是,依然有人活了下來,他們成了這片土地的主人。

我被這批朝聖者和尋找幸福者深深打動了。這世上,虛幻的幸福本不存在,因為它不會有生活的價值,幸福,是與痛苦緊緊相伴的。活下去,頑強地生存,才是人生一支不屈不死之歌。這一點,多麼像我們無數前赴後繼的登山者!

我在想,我們所追求的一切中,有多少欲哭無淚的困惑和徒勞呢?又有多少人被時代、傳統觀念和自身的性格弱點牢牢地左右著,寫下多少人生悲愴之歌呢?在名利的誘惑下,讓自己蒙上麵罩,將良知與良心拋棄,去毀掉別人又毀掉自己;金子般最聖潔的愛情和友情被拍賣了;世界、祖國、民族的命運還不如自己掌心的一絲蠅頭小利……我相信,每一個在磨難人生中醒悟後的失誤者,麵對幼年的兒女,心中都是懊悔而悲涼的。

這才是真正的悲愴人生。

大自然會撫平你滴血的傷口。大自然謳歌的,我們可能不會全然聽懂,但我們作為人類的一員,感悟到的就是,人類應當舉起聖潔的人道主義之旗。

麵對這片智者之地,我也悵然感悟到自我的懺悔和反思。壓在心底的一切卑瑣甚至無恥之念全都赤裸裸地浮了上來,亮相在這雪域高原的光天化日之下。該將它拋進這峽穀,鎮在南峰之下!

但我知道,人生,是不能僅靠懺悔而逃脫其責的,如那樣,便是更大的罪惡——虛偽了。勇敢者應當擔起這一切前行,哪怕過於沉重。

該讓一切回歸真實和自然。在真實和自然的基礎之上,我們的天空中,自會有屬於我們的太陽。

那,仍需要民族的脊梁。

記錄下來吧!登山者,在茫茫呼嘯的風雪中,於世界上從未留下過印跡的深雪裏,默默邁出第一行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