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誰向頂峰衝擊?(1 / 2)

長達近兩個月之久的對珠峰的攀登行動,至此進入最高潮。

目前,全隊最關心的,是台灣隊員的身體狀況,他們能否適應8000米以上的高度?

4月23日中午,台灣方麵隊長李淳容在大本營和山上3號營地的每一個台灣隊員通話摸底。

李淳容:請內地隊員關機。台灣隊員要自己溝通,可以用閩南話講。誰先開始?

(山上)吳錦雄:我先來。現在是最後階段了,大家努力配合,希望攻頂成功。

李:伍玉龍,你的情況怎麼樣?

(山上)伍玉龍:還在咳嗽。左腳中趾受傷,鞋子太小的關係,不是凍傷,休息兩天可以好。

李:你不是答應女朋友,要帶榮譽回去嗎?

伍:我會盡全力,但C4到C5的線路補給有問題,路線又長又難走。

李:這一段路你走過好幾次了,有很多人登珠峰是在這裏失去信心而失敗的。

伍:大本營不是說台灣隊員可以背輕一點兒的東西嗎?在7790米時,沒有固定繩,一旦下雪起霧全都白茫茫的,一個人走沒有安全感。走的時候,是不是請藏族隊友陪走?

李:這一點我們會和內地金隊長商量的。請黃德雄。

(山上)黃德雄:我現在情況不錯,但無法再往上攻,隻能做支援。第一次行軍消耗太多力量,攻頂能力是沒有了,但當記者的能力還有。

李:吳泂俊,你自己判斷要往上攻還是支援?

(山上)吳泂俊:往上攻是不太可能了。別人走得太快,受不了。我大忙幫不了,小忙沒問題的。

(大本營)台灣攀登隊長張銘隆:我很抱歉,因為腳傷無法上山與各位同甘共苦,但這次攀登行動是台灣登山史上最龐大、最空前的,人員也是最優秀的。現在是關鍵時刻,大家有建議可以提出。請吳泂俊先說。

吳泂俊:過去的事我不想說了,以往種種計劃都是內地方決定,而且很軍事化,讓人沒有安全感。他們經驗多,但兩岸各自的意見不同,我建議以後應多聽聽台灣隊員的意見。

吳錦雄:希望藏族隊員協助,不要叫我們迷路。藏族隊員和伍玉龍速度快,我較慢,可以等等我。

從這次摸底的情況看,台灣隊員中,隻有伍玉龍和吳錦雄有往上攀登的可能了。形勢是嚴峻的,台灣隊員太少,假如在8000米以上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登頂難度將更大。

4月26日,曾曙生和李淳容兩位隊長在和山上的攀登隊長金俊喜協商後,又在大本營再三討論,終於拿出了突頂方案。

突頂方案的基本思路是:竭盡全力為台灣隊員創造一切可能創造的條件,力爭兩岸隊員一起登上頂峰。突擊組成員八人,分成A、B兩組。A組三人,是加措、小齊米、一個台灣隊員(從伍玉龍、吳錦雄兩人中選一個體力、技術較好者);B組五人,是普布、開尊、拉巴、王勇峰和另一名台灣隊員。方案決定在海拔8680米建立7號營地,A、B兩組於5月5日、6日衝擊頂峰。

長達近兩個月之久的對珠峰的攀登行動,至此進入最高潮。

緊張的氣氛越來越濃烈。老曾夜裏也睡不著,一次次起身,坐在睡袋裏拚命抽煙。要不,就到外麵的雪地裏圍著帳篷轉。他明白,作為指揮員,此時應把山上所能預料的一切都考慮到,拿出若幹應急措施。這和打仗一樣,假如在一個環節上出現問題,這三個月所做的一切努力將會前功盡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