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2年3月11日,星期日(1 / 2)

(談《聖經》的真偽、基督教的原始教義

以及“神性”的表現)

晚上在歌德家待了近一小時,談了各種有趣的話題。新近我買了一部英文《聖經》,發現不含《外經》,因此深感遺憾;未收入的具體理由是它們被視為“偽經”,亦即不是真正來自上帝。我向歌德抱怨人們眼光極度狹隘,隻把《舊約》的一些篇章視為直接來自上帝,其他同樣地精彩卻不是;仿佛世間還會出現什麼高尚、偉大的東西,竟然可以不是來自上帝,不是在上帝影響下結的果實似的。

“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見,”歌德回答說,“不過看《聖經》的有關問題,存在兩種觀點。一種是原始宗教的觀點,也就是純粹自然和理性的觀點,出自上帝的觀點。它永遠保持原來的樣子,將一直延續和有效,隻要什麼時候還有上帝的造物存在。不過呢,這種觀點隻適合於少數‘選民’

[]

,它太高尚、太尊貴,不可能普及。然後就有了教會的觀點,更符合人本性的觀點。這種觀點是脆弱的,易於變化而且也確實處於變化中的;隻是在不斷的變化當中依然會延續下去,隻要什麼時候還存在軟弱的人類。未經汙染的上帝的啟示之光太純淨、太明亮啦,不適合可憐的、極端軟弱的人們,非他們所能承受。教會於是充作好心的中間人介入進來,起緩解和調和的作用,以便所有人都得到救助,以便許多人都感覺幸福。於是對基督教教會便有了這樣的信仰,即相信它作為基督的後繼者,可以解除世人深重的罪孽,而通過這一信仰,教會就擁有了巨大的權威。基督教教士們的主要注意力呢,便也放在了保持自身的這一權威和聲望,維持教會的大廈巍然不動上麵。

“因此,教會很少過問《聖經》裏的這篇那篇是否對開啟人的心智大有幫助,是否對提高人的德行、純潔人的天性有所裨益,反過來,倒是在‘摩西五經’中大講人類祖先犯罪墮落,因而須要誕生一位救世主的故事

《摩西五經》指《聖經·舊約》開頭的5篇,即《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

[]

;接著又在‘先知書’裏一再暗示所期待的救世主即將出現,最後在‘福音書’中讓我們看到他真的降臨人世,並為補贖我們人類的罪孽而被釘死在了十字架上。你瞧,遵循這樣的目的和方向,以這樣的標準進行衡量,高尚的托比亞斯也好,所羅門的智慧和西拉克的箴言也好,都不會有多少意義啦。

“再者,《聖經》這部書中的真與偽問題,就更奇怪了。什麼叫做真,難道不是那些與純粹的自然和理性和諧一致,今天仍有益於人類最高發展的優秀品性嗎!什麼是偽,無外乎不能結出果實的,至少是結不出好果實的荒謬、空虛和愚蠢!如果以向我們傳播的內容是否絕對真實作標準來判斷真偽,那麼,我們甚至對《福音書》一些地方的真實性也有懷疑。盡管如此,‘四福音書’在我看來還全都絕對真實,因為其中強烈地反映著基督崇高的人格;它那樣地神聖,塵世間可謂絕無僅有。如果有人問我,崇拜敬畏基督符不符合我的天性,我會回答:絕對符合!因為我視他為最高道德準則的神聖啟示。可是有人問我,我是不是願意向使徒彼得或保羅的一根拇指骨頭鞠躬,我卻會回答:饒了我吧,千萬別用你們這些荒誕不經的玩意兒來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