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陪——用愛心和耐心陪孩子慢慢長大(3)(2 / 3)

正如意大利著名作家亞米契斯在《愛的教育》序言中所說:“教育上的水是什麼?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與愛,就成了汙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也逃不了一個空虛。”

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特別是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父母有一種“輸不起”的心態。這就造成一些父母對孩子的愛附加了太多的不應有的功利成分,他們把孩子的成績作為交換自己愛的條件,表現優秀就愛意濃濃,成績較差就冷眼相對,這樣做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極大的傷害。

這種有條件的愛是孩子對父母產生失望、恐懼、不信任的根源。孩子會質疑父母的愛,進而懷疑愛的本身,失去對愛的信任,造成逆反心理甚至心理失衡。

有一對夫婦望女成鳳心切,從小就對女兒高標準,嚴要求。從小學到初中,孩子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一點兒自由都沒有。女兒一直表現很優秀,中考時,以優異成績考入了重點高中。父母給她定的目標隻有一個,那就是考上清華。女兒幾次跟父母提出自己壓力太大,但是父母絲毫不理解,繼續對孩子施壓。最後女兒心情煩躁,不能學習,甚至有了輕生的念頭,父母這才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學習成績不能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更不能作為給予愛的條件。放下功利心,找回平常心,相信你的孩子,給他們最完整、最真誠的愛,那才是他們成長最好的動力。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教育根植於愛”,一位著名的外國教育家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沒有了愛就沒有教育”,每個孩子都是天才,都有無限的潛能,都有獨一無二的優勢。有的數學好,有的英語好,有得作文好,有的雖然學習成績平平,但在其他方麵卻有過人之處。我們不能事事讓孩子都拿第一,更不能以自己的感受和喜好為出發點,武斷專橫,對孩子橫挑鼻子豎挑眼,不分青紅皂白亂訓斥。

家長有條件的愛,實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是自私的表現,如果每個父母都能拋去功利心,一生都用純正的愛去溫暖孩子,那麼孩子一定會成長為參天大樹。

不急不躁教孩子

一句話教育

不要過早地給孩子下結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步激發自己的潛能,發展自己的能力,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給他們時間,而不是一味地催促逼迫。

“鄰居家的琳琳都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課程學完了,可咱們家鵬鵬10以內的加減法還不熟練,這可怎麼辦?”媽媽向爸爸抱怨道。

這時候,鵬鵬走了進來,手裏抱著足球,滿臉的灰土,媽媽一看立刻火冒三丈,馬上數落起來:“你看看你,就知道玩,將來上學可怎麼辦呀?快快快,洗洗澡,晚飯前,把剛學的五個生字寫10遍。寫不好,別吃飯!”

鵬鵬馬上扔掉小足球,滿臉委屈地走向自己的小書桌。

一年級的知識孩子上了學自然會學到,可鵬鵬的媽媽已經等不及了。

現在很多父母都有急躁的心態:

孩子笨手笨腳地扣紐扣、係鞋帶,父母等不及,不是訓斥,就是自己代勞;

孩子學不會騎自行車,父母等不及,恨不得自己騎上去;

孩子數學題不會做,父母等不及,三句話兩句話就把答案告訴給了孩子;

孩子參加比賽的模型做不好,父母等不及,請來專業人士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