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陪——用愛心和耐心陪孩子慢慢長大(3)(3 / 3)

……

也許父母認為何需等待呢,我們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等待的過程還不如自己親力親為來得更省心省事。可是,你想過嗎?父母這樣做等於剝奪了孩子思考、探索、鍛煉、成長的機會,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事呢?

《捕捉兒童的敏感期》一書有這樣一段話:

“兒童的智慧是天然的,讓他不受打擾地成長,比成人有意塑造好得多。兒童用他的感覺係統認識世界,所學總能同他的生活聯係起來。隻要他所學的東西跟外界事物配上對,兒童的智能就會得到發展。如果小學六年,從6歲到12歲,孩子一直是在這樣發展,那他成長起來不得了。”

“所有的兒童在認識新的事物、在掌握事物本質的時候,都有一個過程。超過他心智水平的東西他記不住,他隻能記住和他的心智狀態相匹配的東西。但過一段時間,他會突然發現新事物和他已經掌握的東西之間的差別,這種對差別的認識說明兒童的認識能力在逐漸上升。但這之前成人不能著急,要等待。”

現在的父母缺乏的就是耐心地等待,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孩子培養成才,甚至有些家長會采取揠苗助長的愚蠢做法,害了孩子而不自知。

有個故事也許會給我們很好的啟示。

有個孩子無意中撿到一個蝴蝶蛹。幾天後,他觀察到蛹上出現了一個小孔,過了幾個小時,蛹裏麵的蝴蝶奮力扭動它的身體,想從小孔掙紮出來。

孩子看了很久,等不及了,決定要幫這隻小蝴蝶一把,就用剪刀將蛹的出口再多剪開些,心想這樣小蝴蝶就可以不用這麼辛苦,應該很快就可以出來了吧!結果蝴蝶輕鬆地從蛹裏出來,身體明顯腫大,翅膀卻又細又弱。

此後,這隻蝴蝶的翅膀並未如預期般長大,它隻能拖著腫大的身體和細弱的翅膀,在地上爬行。沒有經過蛻變的過程,讓它失去了飛行的機會。

孩子從出生到成才也需要一個艱難的過程,就像小蝴蝶從蛹中掙紮出來一樣。孩子蛻變的過程就是需要我們家長等待的過程,所以,睿智的父母要學會等待,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父母不要過分在意孩子目前的表現,醜小鴨的故事在生活中屢屢上演,如果因為孩子某些不好的表現,就失去等待的耐心和信心,那麼就有可能看不到醜小鴨變成美麗的天鵝。

一個孩子四歲才會說話,七歲才會寫字,老師對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思維不含邏輯,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

一個孩子不愛上學,上課時心不在焉,像是白日做夢,學習成績一塌糊塗,有一次老師問他1+2等於多少?他回答是3,看到老師拍桌子,又改口說是2。同學們都說:“那家夥是個呆子!”

一個孩子在小學畢業時因為成績不好沒有拿到畢業證,念初一時,因為數學不及格而不得不補考。

如果你是這三個孩子的父母,你會不會心情憤懣,一臉絕望呢?

可是你猜猜,這三個孩子是誰?他們分別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被譽為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牛頓;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

所以,不要過早地給孩子下結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步激發自己的潛能,發展自己的能力,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給他們時間,而不是一味地催促逼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