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需要有一個寬鬆的、開放的、積極的環境。作為家長,要遵循孩子的天性,不能任意抹殺孩子的想法,要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讓其自由自在地舒展與發展。所以,作為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別打亂孩子成長的正常秩序,讓孩子適時成長。
讓小鬼當家
一句話教育
明智的父母應該讓孩子從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注意從生活的各方麵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王駿,身高1.80米,高中一年級學生,是班裏的大高個,勤奮好學懂禮貌,看外表,絕對是一個男子漢,可是他非常愛哭,哭起來就像個幼兒園的孩子。
王駿在一所寄宿製的重點高中讀書。一次晚自習課上,老師發現王駿的情緒不對,就把他叫到辦公室,問他出了什麼事?王駿搖搖頭說:“我想家!”然後,淚水就再也控製不住,竟然大聲哭了起來,老師知道原因後,半哄半批評地說:“你都是高中生了,怎麼還因為這點事哭?”王駿哽咽著說:“我還小呢!”緊接著哭聲更大了,惹得同辦公室的老師都樂了。馬上就要成年的孩子,心理還這樣幼稚,讓老師們很詫異。
此後,經老師了解才知道,原來,王駿上小學後不久,爸爸因意外去世了,家裏就這一個孩子,所以一家人對他倍加嗬護。用媽媽的話說:孩子要是摔一跤,會有三四個大人同時過去扶他。到這所高中上學前,王駿從來沒有自己單獨上下過學,總是有人接送,終日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初中畢業了,還要求與媽媽睡在一個房間。媽媽一旦拒絕他,他就說:“我還小呢!”媽媽沒脾氣,隻好一切都由著他。
如今,王駿和其他同學一樣,開始住校生活,一切都要自理,所以王駿很不適應。
一個孩子由原來的一切都由大人包辦代替到現在的無依無靠,一切必須自理,無異於天塌下來了,靠山倒了。孩子遇到一點困難,就手足無措,沒有人幫助他,他也不好意思求別人,隻能用哭來發泄。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生理心理的各項功能都還沒有發育成熟,他無法獨立生存,需要依靠他人的照顧。隨著孩子身心發育的健全,他學會了爬行、學會了走路、學會了說話,漸漸地,孩子學會了與他人交往,學會了自己出門……這些都表明,孩子越來越獨立,他需要獨立地麵對生活,學會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才能夠獨立地生存在這個社會中。
但是,在許多父母心裏,孩子再大也是自己的孩子。他們已經習慣了“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把孩子當成弱者,有時候他們甚至忘記了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當成孩子的奴仆,孩子就是自己的皇帝。他們給孩子喂飯,幫孩子穿衣,幫孩子洗臉,幫孩子收拾書包,幫孩子做作業……基本上能幫的都幫了。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孩子完全依賴於父母,他們四體不勤,無法獨立生活。
實際上,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對於孩子的終身發展來說,獨立性是最重要的素質之一。當孩子跨入校門時,隨之而來的是需要獨立麵對校園裏的事物,如果他無法獨立麵對這些事情,就會影響孩子在學校裏的人際交往,還有可能會使孩子養成自卑、孤僻的性格。正如美國權威兒童教育博士詹姆斯告誡父母的一樣:“依賴本身就滋生懶惰、精神鬆懈、懶於獨立思考、易為他人左右等弱點。所以說,處處對孩子包辦代替,這不是在幫助孩子,而是在坑害孩子。”
明智的父母應該讓孩子從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注意從生活的各方麵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比方說父母可以給孩子一個獨立的、可以自由活動的小房間或者小角落,在這個屬於孩子的空間裏,應該讓孩子自己來布置、設計,包括選擇書桌、書櫃、玩具、圖書、裝飾品及各種學習用品等。允許孩子在自己的空間裏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比如,養幾條小金魚,養幾盆花等。隻要孩子能夠獨立地支配自己的小天地,他就覺得自己是自己的小主人。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最關鍵的是父母不要包辦孩子的事情。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孩子有很大的潛力,就像植物一樣能夠自長,教育者隻需要給他們提供環境和條件。她提出教育要引導孩子走獨立的道路,一旦孩子能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那麼,深藏在孩子內部的各種潛能就能充分發揮出來。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可以讓孩子自己照顧自己,讓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比如,自己吃飯、穿衣,盡管孩子剛開始的時候吃飯會撒得滿桌都是,穿衣不是穿反就是扣子扣不齊,但是,孩子也能在自己照顧自己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父母不用可憐年幼的孩子,也不要對孩子過分求全責備。父母要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就讓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孩子隻要願意做,我們就鼓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