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放——給孩子獨立自由的空間(1)(2 / 3)

做家務確實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但有時候,孩子也會好心做成壞事,這個時候父母千萬不能拿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說:“我說你不行吧,下次叫媽媽來做!”這樣,不但會使孩子產生依賴心理,還會打擊孩子嚐試獨立的積極性。明智的父母應該理解孩子的能力有限,並鼓勵孩子繼續努力。

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孩子獲得成功以增強自信,還要讓孩子感受自己的力量,感受自己有貢獻,巧妙地激勵孩子。每次讓孩子做完事情,家長都要表示感謝,告訴孩子,如果沒有他的援手,自己做這件事有多麼困難,由於他的幫助,節約了多少時間或體力,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可以幫助人的。“有人需要我”,內心的成就感就油然而生,心情快樂了,行為就會更加主動。

久而久之,孩子的獨立性就會越來越強,心理也會強大起來。

尊重孩子的選擇

一句話教育

千萬不要低估孩子的想法和他們的判斷力。尊重孩子的選擇就是愛護孩子的未來。

一對夫婦花了80萬元人民幣送自己15歲的孩子去美國讀中學。孩子讀了一年以後回國探親,見到父母後,竟然說“你們花那麼多錢是活該,是你們讓我受了那麼多的委屈”。

孩子為什麼說出了如此絕情的話?原來,“留學”的決定是父母做出的。孩子由於年齡小,自理能力差,離開父母的照顧以後,生活很是艱難。他起初連衣服都不會洗,隻會“挑幹淨的穿”,後來居然二十多天都不換衣服;他交際能力差,遠離了親人,又沒能結交新的朋友,感到非常孤獨;由於缺乏自立自強精神,還受到了其他同學的歧視,心裏很失落。所以,見到父母說那些話也就不足為奇了。

很多父母喜歡替孩子做主,絲毫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父母這樣做還有自己的理由,他們認為孩子的年齡小,知識閱曆都不夠豐富,所以,為了孩子的前途和發展,父母就應該替孩子做主。這樣做,其實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一位旅居國外的女士帶著兒子去外國朋友家做客,晚餐席上,熱情的女主人問孩子喝點什麼飲料,這位女士搶著回答說:“隨便,大人喝什麼孩子也喝什麼。”女主人很不理解地說:“應該讓孩子自己選擇。”但這位女士還是堅持己見,最終孩子隻好喝和媽媽一樣的飲料。

中國人總是習慣對孩子說“你還小”、“你不懂”、“聽話才是乖孩子”……以此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和選擇權。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一旦遇到需要孩子自己表態或作出某種選擇時,他們就會顯得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歸根結底,這種懦弱性格與我們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在一些家庭中,有的家長甚至認為,孩子是我的,我想讓他怎麼樣,他就得怎麼樣。

其實,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在父母看來是幼稚的、可笑的甚至是錯誤的,但是父母必須尊重他們的想法,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選擇自己的人生。如果父母尊重孩子對自我世界的決定,那麼,他會因而發展出自我約束能力和強大的動力,從而會有一種成就感、自我價值感和責任感,這對孩子的一生來說都是很重要的。

對每個人來說,隻有自己才能真切地決定未來的一生如何度過。所以,不要嚐試去幹涉孩子對自我生命的決定!從吃什麼,喝什麼,喜歡什麼衣服,報什麼興趣班,到上什麼大學,選擇什麼工作以及走怎樣的人生道路,由小及大,我們都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比爾·蓋茨青少年時期,一家人住在美國西雅圖市。他父親是律師,母親是教師,都是西雅圖市頗有名氣的人物。小蓋茨小學畢業後,父母將他送進了西雅圖市一所名叫“湖濱中學”的私立中學。

蓋茨中學畢業時,很想進入哈佛大學讀書,這也是父母的最大心願。但是在專業的選擇上,父親與兒子卻發生了嚴重分歧。蓋茨的父親在美國律師界的聲望很高,他十分希望子承父業,所以主張蓋茨選擇法律專業。但蓋茨對學法律當律師沒有多大興趣,他熱衷的專業是數學和計算機。

父親經過冷靜反思,意識到若強迫蓋茨學法律,隻會扼殺他在計算機方麵的特殊天賦,對兒子的長遠發展肯定是極其不利的。最後,父母尊重了蓋茨的專業選擇,決定由兒子做主,讓他在計算機領域自由發展。

然而,更大的分歧是在蓋茨進入哈佛僅僅一年後:蓋茨決定離開這所世界知名學府,與朋友一起創辦計算機公司。這對他的父母來說是一個棘手的難題,他們百思不解,開始時也極力反對,但到最後不得不尊重兒子的選擇,任由兒子自主創業。

比爾·蓋茨自己做主的這次重大選擇,無疑改變了他的一生,奠定了他成為全球“電腦王國”無可爭議的領袖地位的基礎。